砚台收藏探究:高古砚不及明清砚
0条评论 2013-01-15 09:51:5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孙冰

在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台一直都是最具观赏及收藏价值的文房器物,除颇具实用功能外,它更是古代文人的清玩之物。今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砚台虽然正在逐渐失去使用情境,但其所蕴含的文人情怀仍拥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从实用到赏玩

砚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矿物颜料,并试图用它来美化生活,砚台就应运而生了。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石砚的雏形。随着秦朝统一中国文字,砚台也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唐宋时期出现了砚台的第一个繁荣昌盛时期:唐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为文房用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端石、歙石两大专用砚材。到了宋代,在甘肃洮河流域产生了一种绿色砚石——洮河绿石,同时,澄泥砚的制作也愈加成熟,至此,我国四大名砚端、歙、洮河、澄泥正式出现,列为四大名砚,流传至今。

“之所以这四种砚台能被列为四大名砚,很大的原因是这四种砚台的材料相对比较丰富,能够支撑其成体系发展,并在市场上大量流通。” 砚学艺术家王耀告诉记者。

明清时代是中国砚文化发展的又一座高峰。从明代开始,砚台的制作和工艺装饰发生了极大变化,它的功能逐渐由实用为主,转变成强调艺术。明代的砚雕风格端庄厚重, 纹饰幽雅精致。清代是砚台制作的辉煌时期, 除了前代已有的著名砚材外, 还出现了水晶、翡翠、玉石、漆沙、象牙、料器等一些不能研磨的质料, 这也是砚台占有者为炫耀身份的需要, 因此其成品也多为赏玩之物。

“砚属文房重器,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兴衰。而砚台本身内敛厚重,加上一些名家的铭文与雕刻艺术,毫无疑问,一台好砚是中国文人智慧的结晶。”王耀说。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