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与“打眼” 孰是孰非
就在西安古玩市场人气居高不下的时候,李国建在小东门古玩城开起了自己的店铺,摆的上万件货品都是自己多年的收藏,往来的也有很多西安收藏界的好友故交。“有的朋友来了,一次就拿走上百万元的货。”除了小东门外,西安其他几家古玩市场也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交易额,中北古玩城周六的早市和八仙宫文物市场周日的早市,都吸引着众多藏家。
然而收藏毕竟是要靠学识、修养来进行,古玩交易也不单纯是一种市场行为,它有着太多的文化内涵。
咸建军说,“现在很多人只看到古玩行业的暴利,在一夜暴富的心态下从事古玩买卖,可并不了解古玩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一个合格、优秀的古玩经营者是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品鉴能力把藏品推介给市场,使其在流通、交易中实现自身价值。“古玩文物的获利方式,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李国建这样总结。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古玩文物的交易似乎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识货的去“捡漏”,不识货的就有可能“打眼”,如果开店做生意的不识货,还会“卖漏”。“这行的交易方式大多是‘背靠背’,价格都不公开,所以交易额什么的都很难统计,只是根据市场需求、藏品数量质量等自我调节,但一般来说,形成公认价格后就会相对稳定。”咸建军说。
“捡漏”、“卖漏”,这些国内古玩市场的“潜规则”在国外却完全不同。李国建告诉记者,他在大阪、京都等地的古玩市场上见到,商家不仅明码标价,甚至会详细地告诉顾客藏品的缺憾在哪里。“哪里曾经损毁过,后来又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以什么样的工艺进行了修复,商家都会告诉你。这在国内的古玩市场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日本之行给了李国建很大的震动,回到西安,他立即给自己店里的货品全部贴上了价签。然而这样明码标价的方式却有很多顾客不买账,“哪有买古玩不能还价的?”有人抱怨说。
面对不理解的声音,李国建很平静。“淘宝、捡漏是古玩行业最大的乐趣,但这也是造成目前市场上赝品横行的原因,我想这一行更需要的是对藏品的去伪存真,也是对文化的去伪存真。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指引市场的发展。”
跨越式发展背后还有更大潜力
“上世纪80年代,全省搞古玩收藏的也就200多人,还大多处于地下,可现在光专业从事收藏的就有3万多人;1999年,西安古玩店铺不到200家,到了2010年,店铺超过2000家;2000年,中北古玩城有300多家商户,在当时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古玩城,可现在的大唐西市古玩城商户上千家,是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古玩市场。”几个前后跨越十几年的数字对比,西安古玩市场的发展速度让咸建军不禁有些感叹。“如今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大家的文化修养也都提高了,古玩收藏真是遇到了大好时机。都说盛世收藏,此话不假啊。”
西安的古玩市场尽管已经红红火火,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李国建说,“陕西是文物大省,可并非文物收藏大省。”在他看来,文物古玩市场更需要用学术的、研究的态度来经营,而眼下的交易则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投资、获利。“文物古玩和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古玩的经营者、爱好者不应该是个单纯的生意人,更应该是个专家、学者。可现在来咨询我的90%都在问‘这个东西多少钱可以买?多少钱可以卖?’如果我们的经营者、爱好者的水准得到提升,古玩市场还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咸建军也认为,与西安古玩的高水准、高品质比起来,古玩市场的经营方式处于中下游水平。从业者在职业素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句话,西安古玩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5000万元!一幅画的拍卖价。
这是一幅什么画?徐悲鸿的油画。
谁买的?一个西安人。
放在几年前,西安人以如此大的手笔参与艺术品拍卖,连听都没听说过。然而近两年,随着西安经济的快速增长,资金不再是西安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瓶颈。于是,一幅拍出5000万元的油画被西安买家收入囊中,这也让人们对西安的艺术品交易刮目相看。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