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驷:雅藏扇骨因家君
0条评论 2013-03-11 09:31:26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若茜

王时驷收藏的部分扇骨

王时驷收藏的部分扇骨

王时驷

王时驷

明代马湘兰所绘成扇

明代马湘兰所绘成扇

王时驷

沪上收藏爱好者,2000年前后开始收藏,喜爱文人件,主要藏品为扇骨及字画古董等。

陈若茜

王时驷有一个收藏家的父亲——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与政协主席的老一辈革命家王一平。王一平喜爱书画艺术品,不仅与当代海派艺术家林风眠、谢稚柳、唐云、来楚生、陆俨少有着长时间的交往,并结成艺术上的知音。

王时驷认为,论收藏,他与父亲自然是不好比的,充其量算在父亲言传身教之下培养出的小爱好。

“父亲是纯粹的收藏家,买东西不考虑价值,但是研究得深,反而他买的东西日后都是最具升值空间的。”王时驷说,父亲晚年捐了很多东西给上海博物馆和家乡的青岛博物馆,包括古代书画、现代画和古董杂件、宫廷用品,“捐博物馆的物品每件他都要挑上半天。”

王一平收藏不像一般人那样把藏品当宝贝供奉起来或束之高阁,他的藏品总是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父亲的观点是,不要把古董的经济价值看得太重,要寓欣赏于使用。我家那时候的生活很讲究,用明清时期的渣斗作痰盂罐,用宣德铜炉当烟灰缸。父亲收藏乾隆御墨,平时自己写字也都用好墨。”

1998年长江发洪水,王一平想给灾区捐款100万元,就让儿子王时驷帮忙筹钱,并承诺给他部分藏品。王时驷时常跟着父亲逛古玩店,对父亲的藏品“垂涎已久”,尽管没那么多现钱,他还是将手中的股票变现,并从日后的薪酬里预支了部分,凑齐了钱给父亲。父亲将小部分藏品移交给他,包括一些书画和文玩杂件,王时驷如获至宝。

王时驷家境不错,他工作之余,守着父亲移交过来的藏品,像旧式文人子弟一样喜欢摆弄文房雅玩,如笔筒、扇骨、搁臂等。他觉得,像扇骨这类东西是文人件,文气重,另一方面,作为原料的竹子年份没法造假,不容易收到“大兴”货。

2000年前后,王时驷花了1万多元买下一个嘉定竹刻笔筒。这件作品工艺精湛,画面上为一行人在崇山峻岭间穿行,一旁的树和岩石纹理被刻划得纤毫毕现。王时驷很喜欢这个笔筒,“可惜没有落款,不知道刻家是谁。”后来一位朋友看中这件作品,执意要其割爱。王时驷本没有要转让的意思,为了敷衍对方,就随意开了个价说10万元,想把对方吓退。没想到对方一口就应承下来了,如此便没有返回的余地,王时驷稀里糊涂就将其转让出去了。2005年香港苏富比[微博]的一次拍卖预展上,王时驷发现那件被取名为“溪山行旅图”的笔筒正是自己当初转手那件,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件笔筒最终以200多万港元成交。分析人士指出,这件笔筒出自其作品曾在拍卖场上创造1000万港元天价纪录的清初竹刻名家顾珏之手。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