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驷:雅藏扇骨因家君
0条评论 2013-03-11 09:31:26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若茜

事后,王时驷肠子都悔青了,仅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竟错失了一件精品。经过这次教训,王时驷开始补习专业知识,并专注于收藏。“至少不能让别人从我身上捡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研究父亲留下来的东西。”

“我的收藏重点是扇骨,这种由文人自制自娱自乐的扇骨在晚清民国时期非常盛行。”王时驷说,而这一爱好缘自父亲传给他的几把扇面,一研究,就好上了。

他按“名家书法作品”、“名家绘画作品”、以《竹人录》上的竹人为刻家的作品、近现代的名家作品这四条脉络进行收藏。

这些扇骨都被整齐地摆放在抽屉里面,每个抽屉均成一个系列,有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箕书写并篆刻作品;有近代书法家郑孝胥书、近代竹刻艺术大师金西厓刻作品;有国画家吴昌硕画、沈之友篆刻作品;另有《竹人录》收录的明清时期嘉定籍刻竹艺师杨龙石、韩潮、曹世楷、金子俊、马根仙等人篆刻的扇骨佳品,均被王时驷收入囊中。

王时驷最喜欢的是一把由书法家、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创作的扇骨。“我的藏品中,论书法和篆刻比袁克文大名头的作品多得是,但没有一件比那把扇骨更能反映这个社会的人世变迁,触摸那把扇骨,脑海中不自觉便浮现袁世凯从称帝到倒台,袁克文由轰动一时的京城四少、总统公子变成落魄文人的历史沉浮。"

袁克文与张伯驹均是民国年间的“京城四少”,曾盛极一时。袁好收藏碑帖。当时的书画家把碑帖送进来,如果是真的,不管开价多少,袁克文不会还价一分钱;倘若是假的,不但不给一分钱,连东西都会被没收。袁世凯死后,袁克文也未能善终,40多岁即已辞世。

这把扇骨上刻着袁克文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崇远身安运,凭高意不适,年时吾倦矣,久已罢登临。”王时驷认为这首诗是袁克文在袁世凯死后,为了抒发胸中抑郁,自己写下又篆刻在扇骨上的,“我原先并不知道他会篆刻,只知道他是书法家,后来查了《篆刻大字典》,方得知他是善篆刻的。”

王时驷收藏的另一把压箱底的珍藏,则是父亲王一平传给他的旧藏,也极富情致。这是一把明朝的成扇,作为藏品而言,它最完整,因为明朝扇面很多,但是成扇极少。扇面由两位明朝才女、秦淮艺妓马湘兰和郝文珠一位画,一位写。扇骨有刻字,主要介绍这把扇子的来龙去脉。此扇曾由海上收藏大家钱进棠收藏,大收藏家吴云、吴湖帆等几个大家都在扇面上提字留词。

“最有意思的是后边的名人题字。”王时驷说,马湘兰、郝文珠的字画中均提到一位姓孙名“邦定”的人。这把扇子后来的收藏者在扇面上题字称,“文珠小字,香兰画,纸墨如新三百年,邦定不知何许客,姓名竟附美人传。”意思是说,这个“邦定”不知何许人,甚至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名字竟然可以附在美人后边,并被两位美人频频提及。

而这把成扇也是他最爱的珍藏之一。■

Q&A

收藏十问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受家庭影响,自己也从心底喜欢文人雅玩。

Q: 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从拍卖公司拍得的徐素白刻的扇骨。

Q: 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 一把迄今400余年的明朝成扇。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多学习,了解各种藏品知识。

Q: 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 家传、古玩市场、拍卖行。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 主要收藏带扇骨的成扇,成扇一百五六十把,明清扇面加起来二百四五十件。

Q: 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 收藏爱好者。

Q: 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 身心愉快、增加知识、增加人际交往。

Q: 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 太多了。

Q: 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 目前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玩到70岁以后再说。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