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置放花翎顶戴所用。它初见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道光以后开始广泛流行,用途也逐渐由实用器转变为观赏和陈列器。到民国时期用途又发生了变化,除观赏外也成了放置小画轴甚至鸡毛掸的器物,在浙江等地更成为女子陪嫁必备之物。由于帽筒器型较大(一般高在28厘米左右),画面丰富,又成对放置,极富观赏性,符合民众审美情趣,深受收藏者喜爱。
帽筒是笔者比较钟情的收藏专题之一,现藏有数十只帽筒,品种有粉彩、浅绛彩、青花及刻瓷;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八宝博古图等;形制有圆筒及方筒,其中以圆筒居多。其中一对同治年制粉彩人物开窗帽筒很有特色,该对帽筒共绘12组人物故事,28个栩栩如生的男女老少,有加官进爵、和合二仙、后羿射日等题材。人物刻绘细腻传神、毫发毕现、表情生动、线条流畅,色彩淡雅柔和,庭院回廊串起众多人物故事,地面花草树木、天空蝙蝠祥云点缀其间。该帽筒大底厚胎,用料考究,口沿描金,应属同治时期的上乘之作。
笔者还藏有一些浅绛名家所绘帽筒,其中光绪御窑厂画师许品衡和朱少泉的帽筒最为心爱。许品衡早年供职于皇家御窑厂,晚清御窑关闭后,他凭借高超绘瓷技艺谋生,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但其博古清供最为拿手,位居晚清博古瓷画三大家之首,一件作于1893年的博古清供开窗帽筒,设色鲜艳但不又失雅致,精绘花瓶、案几、插屏和八宝等吉祥图案,题款“古今群集”意为集古今天下宝物为一瓶,庄重大气且一丝不苟,背面题款书法行云流水,很见功力。该帽筒修胎规整,淡酱釉施口,釉面滋润,底款“大清光绪年制”六字篆书红款。另一件是朱少泉绘于1887年的“英雄独立”画意浅绛彩花鸟帽筒,一只硕大的雄鹰屹立在一株苍劲的松枝上,几朵牡丹或绽放或含苞,该帽筒彩胎釉一流,绘画粗犷大气,大鸟精神,花卉传神,书法漂亮,大底厚胎,彩头保存非常好。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