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谁在拍卖中国》:国拍出事儿了
0条评论 2013-03-29 08:58:16 来源:新浪收藏 

2002年3月,德国人约翰在中国买下画家袁江、陈少梅、徐悲鸿、马晋和刘奎龄的5幅画作,回国后,经鉴定全是赝品。此后,约翰回到中国要求退款,卖方给他换了几幅,后经鉴定,换回的画有3幅竟然仍属赝品。一气之下,约翰将对方告上法院,此案历时3年多,终审买家胜诉。

上面所举,仅为部分规模较大的拍卖公司涉及的案例,在数量众多的中国拍卖纠纷中,仅为冰山之一角。根据记者初步统计,迄今为止,中国现当代著名画家未受假画侵权的人屈指可数。

大中型拍卖公司官司不断,小拍卖公司当然更不会闲着。今年年初,记者受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邀请,对四川一藏家状告成都“古今通宝”拍卖公司欺诈案进行现场点评。

此案过程很简单:四川农民李尧在古玩市场买了一只青釉瓷瓶,上网发帖咨询瓷瓶是老是新,值多少钱。成都“古今通宝”拍卖公司非常热情地回帖,请他拿瓷瓶去该公司做鉴定。后经该公司专家鉴定,李尧购买的那只青釉瓷瓶是“南宋龙泉窑烧制的精品瓷器”,并颁发了鉴定证书。接着,该公司又动员李尧留下瓷瓶,参加他们总部举办的拍卖会,并给瓷瓶估价500万人民币。于是,李尧卖掉了仅有的一处作坊,向成都“古今通宝”交纳各项服务费共11,800元人民币,并与该公司签订了委托巡展、拍卖的相关合同。

一年过去了,宋代龙泉瓷精品的市场价飚长到100万元左右,但是李尧那只曾被专家估价500万的瓷瓶出售价格却一路下降至10万,还是无人问津。于是,李尧对那只瓷瓶的真实年代产生怀疑,要求作进一步鉴定。在与成都“古今通宝”公司协调后,由“北京中博文物检测鉴定中心”对瓷瓶进行科技检测,得出的结论是:送检物品为“清代晚期”的制品。圈内人都知道,这一结论与一年前“古今通宝”公司的专家所作鉴定结论无疑有天壤之分,一只普通“晚清”瓷瓶最多也就值几千块钱,而“南宋龙泉精品”的价格,起码也在几十万以上。李尧的发财梦彻底破灭了,便多次向“古今通宝”公司讨还自己卖作坊缴纳的一万多元费用,但遭到了对方的拒绝。李尧一气之下,先是将此事公告媒体,后来又一纸诉状将“古今通宝”公司告上法庭,官司至今未果。

这一期节目在央视《今日说法》播出后,记者陆续接到全国各地一些观众打来的电话,很多人都反映了有类似李尧的遭遇,其中不乏也有向法院起诉“古今通宝”的“受骗者”。记者随即查阅了这家公司的有关信息,发现这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公司,总部设在广州,全国有十多处子公司,经营模式均与成都“古今通宝”一致,通过网上、网下招揽客户,实行鉴定、保管、展览、销售、拍卖一条龙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委托物品的估价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如果仅仅是这种经营模式,记者倒是觉得无可厚非,只要每一个环节都取得合法经营权,那最多也不过是多收几块钱或少收几块钱的事情。但在记者近距离调查后,却发现该公司的许多做法的确让人生疑。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记者如法炮制,委托朋友将几件古瓷低仿品拍成照片在有关网站上发帖,果不其然,朋友很快收到该公司的回帖,称所传物件都是价值不菲的古代器物,只要交付一定的服务费,可以委托给他们展销、拍卖。对此,记者开始只是对这家公司的鉴定力量产生怀疑,但当记者打开这家公司的官方网站,一张“超级名单”让我唬了一大跳。好家伙,这家公司的鉴定力量几乎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地方博物馆——10几位故宫[微博]博物院、国家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微博]的研究员名单赫然网上。这些几乎囊括各种文物类别的专家,在中国收藏界都是一言九鼎的“大腕儿”,民众早就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耳熟能详,他们的号召力可想而知。

有一位江西南昌的观众在电话里向记者坦陈,他在跟“古今通宝”签约前,也听说过这家公司的劣迹,但在网上看到这份名单后,他的种种疑虑都打消了。人家有这么多国家级的“大腕儿”专家坐镇鉴定,看东西能走眼吗?他们给定出的价格还愁没人买吗?可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哪里知道,这份振聋发聩的专家名单上的大腕儿们,谁会真正低下头看他们送去的“宝贝”?谁又能对他们因送拍藏品被虚开高价而损失金钱的不幸负责?

另一位自称“也是受骗者”的安徽观众在打给我的电话里气愤地质问:“现在明星替劣质商品做广告要负法律责任,而这些受到人们尊敬的文物专家甘愿放下身价,为不良商家变相做软广告,使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他们是不是也要负担连带法律责任呢?”

客户状告拍卖公司的案例决不止一两起,记者在多年的暗访中发现:除开北京、上海、杭州几家大拍卖公司外,几乎多半小型拍卖公司都必须依靠合法佣金之外的收入维持生存。记者还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处了解到,那一块灰色收入在法律上并无明文禁止。这就意味着,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类似的官司也还会一直打下去……

拍卖公司必须依赖拍卖佣金以外的所谓“服务费”糊口养家过日子,这不能不说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大笑话。难怪中国本土拍卖业诞生十几年来,尽管从业者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三,但是在成交金额上却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国。这里仅以国际知名艺术网站Artprice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为例:2008年,苏富比拍卖的成交金额占全球拍卖市场总金额的34.44%,佳士得的占比为39.15%,中国拍卖的成交金额虽已跃居法国之前,但所占份额尚不足5%。而据记者调查推测,就是这为数不高的成交额,还有相当大的水分,诸多拍卖公司不时被曝光的虚假成交记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拍卖公司数量多、合格少,官司多、信誉少,收费多、成交少的现象,早已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也成为了遏制这个行业自身发展的顽疾。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陆陆续续开展过对拍卖行业的整顿,比较典型的有:2001年,上海有关部门一次性取消了占全市总数40%的拍卖行经营资格;2003年,天津市摘下6家不合格拍卖行的牌子;2006年,广东省更是一举关闭了近百家不良拍卖行;2007年,北京市文物局对19家拍卖公司进行了查处,这些公司涉嫌超资质拍卖和虚假宣传……可是尽管如此,收效甚微,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你今天摘了我这块老牌子,一周之内我再重新注册一家新公司,换名不换事、换汤不换药。

“国拍”出事儿了!一个顺应时代大潮而诞生的朝阳产业,何以刚刚起步就沦落为趁“火”打劫的不良之辈?生逢其时的中国拍卖业因何错失良机?为了寻找答案,记者对北京一些不同规模的拍卖行进行了一系列暗访。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