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涛:拍卖行抢不了画廊饭碗 "私人洽购"是补充经营方式
0条评论
2013-04-28 08:45: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季涛
季涛
近期,许多人都在讨论画廊为什么不景气,有人归结为拍卖行抢了画廊的生意。
2012年底前,我在主持一个年终论坛时曾提问作为画廊经营者的几位台上嘉宾类似的问题。在交流中,他们认为不景气在于目前多数画廊不知道如何包装推广艺术家,因此造成画廊一级市场的推广效果不好;另外海关增税对于经营进口作品的当代艺术画廊和外资画廊影响很大。
画廊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是拍卖行抢了画廊饭碗。
从历史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艺术品拍卖行渐成市场规模时,画廊等艺术品门店还没有形成气候。拍卖场就如同是一个大超市或电器大卖场,画廊相当于直销店、门市部。这有点像当今中国的连锁超市和国美、大中电器近乎垄断某些商品市场的状况,画廊的小规模、小资本的投入,比起一场成百上千件拍品的拍卖会来说,是很难拿到话语权的。
其次,当今市场上拍卖的主流绘画艺术品基本上都是近现代及之前的文物艺术品。那时画家的作品大多没有经历过画廊包装,即便有,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也都没有连续经营下来。各个朝代及近现代的名人字画散布于收藏家和百姓手里,这些画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持有者就会把这些没有画廊推广包装经历的作品直接送拍卖行变现。人们需要买画时也养成了直接去拍卖行竞拍的习惯。由于历史断档的原因,画廊无法控制这些早年的艺术品,也无法更改大家直接送拍的习惯。那些仅仅代理市场价位不高的当代在世艺术家的画廊自然会被市场边缘化。
此外,拍卖行公开举办的特点更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事先不知成交结果的神秘感能够吸引大众和新闻媒体的眼球。而画廊身单力薄,影响力不够,因此拍卖市场推广效果要远远好于画廊。
编辑:田茜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