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没做好的主要内因在于,这些年来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合同遵守情况一直不很好,画廊无法控制艺术家在合同外卖画,艺术家也无法了解画廊销售的真实情况。因此,互相之间缺乏信任度,合作容易夭折;而拍卖行与艺术家之间则属于短期合作,合同一签,底价一定,一事一结,简单方便。
另外,买家在画廊买画时要讨价还价,不懂行是很难侃出合适价位的。而买家在拍卖行竞买则是从起拍价往上争,事先能判断出卖家的底牌,买家不懂也可以参与,同时自己也能够了解到现场其他人对拍卖品的需求状况。
拍卖行强势的原因也许还在于:目前国内依旧处于艺术品收藏的初级阶段,很多收藏者、投资者对于艺术品的水准与风格知之不多。而拍卖场上公示出的价格却容易被大家理解和关注到。因此,拍卖场上的买家们不是用艺术水准的高低来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而是很容易地用画价的多少来纵向或横向地进行比较和衡量。因此,按平方尺计价,按量论价成为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方式。不懂绘画作品的人也会把艺术家的知名度、官职、师从等作为衡量艺术品好坏的主要依据。
画廊经营不善有其社会的背景原因,正如北京市画廊协会主席程昕东所说的:“我们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相关教育的缺失,文化艺术没有应有的地位,国家在很多的文化政策上会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培养社会建构一个合理的消费系统,国家如何培育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
拍卖行经常会和画廊合作,尤其是对油画作品,画廊经常主动送拍。但拍卖行常常觉得画廊的作品不对路,也许画廊追求的东西与拍卖市场的喜好不吻合。这不能怪拍卖行,拍卖行只是一场一场分期运作,他们没有培育某个画家市场的义务,这个工作是需要画廊来完成的。另外,画廊送拍价格有时过高是拍卖行无法承受的,如此画廊就失去了竞争力。谁有好作品,谁的价格低,拍卖行就上拍谁的作品。
最近常有人提起“私人洽购”的概念,“私人洽购”是国际大拍卖行常采用的拍卖之外的补充经营方式。中国的《拍卖法》目前对国内拍卖企业私下交易有着一些限制。拍卖行做“私人洽购”本身就不擅长。有人认为苏富比、佳士得涨佣金都是为了鼓励“私人洽购”业务的开展,这种观点被苏富比亚洲总裁程寿康予以否定。“私人洽购”永远不会成为拍卖行的主流业务,拍卖比一对一的私下交易有着许多先天优势。画廊如此不好做,拍卖行怎么会舍近求远地去步画廊的后尘?以为拍卖行要抢画廊饭吃的人未免武断。
【编辑:田茜】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