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国际2013春拍: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0条评论 2013-05-03 10:40:4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明洪武朝御窑厂处于恢复时期,采用的是颗粒较粗、易于蒸发水分的麻仓土作胎。这种胎烧造时极易造成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步,导致出现胎体发糠、釉面开裂、成品变形甚至窑裂等糟糕情况。除了先天不足,在六百四十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洪武玉壶春瓶的造型亦不利于保存,它的底足及腹部比较厚重,颈部却显得略为纤细,仅有四五毫米厚的口沿更是最薄弱、最易受伤的部位。据统计,在各大博物馆和拍卖会上出现的洪武玉壶春瓶中,九成传世品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瑕疵,其中95%的伤在瓶口,故宫博物院的一支同类玉壶春瓶便是最佳例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艺术品市场掀起一股“洪武釉里红”收藏热潮,洪武釉里红的巨大魅力如磁石般深深着吸引着世界藏家的眼光。在过去数十年中出现在国际市场的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全美器仅有两件,一件绘缠枝扁菊纹,于1987年5月19日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赵从衍收藏专拍中(LOT225)以1122万港币的成交价揭开了洪武釉里红官窑瓷器的天价序幕,目前为亚洲一座私人美术馆收藏。另外一件也是绘缠枝牡丹纹,且与本品纹饰基本一致,于1988年首次亮相香港苏富比,即在当年创造了1705万港币的洪武瓷器天价记录,随后又于1997年在香港佳士得重新上拍,以2202万港币成交,最后又于2006年再次亮相香港佳士得,这次拍卖也成为这只玉壶春瓶拍卖市场的最后绝唱,以7852万港元的新记录被澳门永利度假村股份公司主席史蒂芬•永利博得头筹,并于2007年2月9日在澳门博物馆举行了捐赠仪式,将此件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捐献给澳门特区政府,由澳门博物馆作永久收藏及公开展出。

本次中拍国际推出的这只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可作为缠枝牡丹纹的代表,目前除了上文提到过的捐献给澳门特区政府的完整的玉壶春瓶(腹部下方有一道5公分左右的窑裂),还有三件残器,造型和纹饰与本件几乎相同,仅仅颈部蕉叶纹下方的两层辅助纹饰和足部的纹饰略有变化。一件见于“华美协进会”展览图录(参见1980年纽约“纽瓦克博物馆藏品参加华美协进会中国艺术品展览”图录,图20);另一件为1990年11月13日香港拍卖会LOT126;还有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清宫旧藏玉壶春瓶(后三件均是口部有残)。此五件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造型纹饰均基本相同,纹饰很有可能出自同一位画工之手,且发色均属上乘,代表了洪武时期釉里红玉壶春瓶的最高水平。

以造型而言,此瓶正处于景德镇玉壶春瓶样式的转折时期。元代玉壶春瓶的造型较为秀丽轻巧,而永乐年间的瓶颈较短,外观较为凝重,而这支洪武瓷瓶正介乎两者之间。与元朝制品相比,此瓶的瓶腹较宽、重心较低,使收窄的瓶颈益显修长,而剖面柔美的s曲线亦更形突出。它的瓶腹重心虽低于元代瓷瓶,但仍有别于其后永乐瓷瓶下移至瓶胫的样式。这支釉里红玉壶春瓶制作规整、造型优美,堪称洪武瓷器的极品。实际上,此瓶造型与1960年在洪武忠臣宋晟(他多番获永乐皇帝加官晋爵,并曾获对西宁侯,他的两名儿子更是永乐附马)墓室出土的一件玉壶春瓶如出一辙。呈喇叭型的精巧品沿是此类玉壶春瓶的特色之一,然而这一秀美的造型亦兼有易于破损的弊端。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