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国际2013春拍: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0条评论 2013-05-03 10:40:4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这只玉壶春瓶的纹饰也极为经典。约翰·艾迪斯博士在釉里红一文(参见1957-1959年“东方陶瓷学会会刊”第31期15-48页)中指出,几乎所有洪武玉壶春瓶(包括玉壶春式执壶)的颈部,均绘一圈蕉叶纹,其下并搭配两层次要纹饰,瓶身底部则绘仰莲纹;而腹部的主要纹饰不外两类:一类为缠枝花卉纹,另一类为绘画式题材,常采用岁寒三友图(有时配以芭蕉)。在釉下彩瓷器纹饰的演变过程中,洪武是个重要的转折点,时至十四世纪末,源自元代的构图主次发生了变化。洪武年间,次要纹饰带所占篇幅较小,而主要纹饰带的大小和重要性则有渐增之势。这一转变可清楚见于这只玉壶春瓶,其缠枝牡丹纹覆盖了瓶身的绝大部分,而元代常见的云肩已被简化为主纹饰上面的一圈垂云纹。它的主纹饰具典型的时代特征,同类纹饰亦可见于英国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馆收藏的一支釉里红执壶。至于胫部的莲瓣纹,其样式虽近似伦敦佳士得于2005年7月拍出的元青花『鬼谷下山』罐底足的元式莲瓣纹,但风格较为轻灵飘逸。此外,洪武釉里红瓷瓶的另一特点便是其瓶颈的蕉叶纹。以英国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馆藏一对元代至正型青花龙纹象耳瓶为例,其芭蕉叶纹的月牙边较为宽粗,而主叶脉亦用粗笔绘成。相形之下,洪武玉壶春瓶的叶边较窄,而主叶脉仅以白描勾画,使叶纹更显轻灵,与修长的瓶颈相互呼应。腹部的缠枝牡丹纹画工纯熟,呈现了洪武瓷器珍品的三大画风。其一,花卉在构图中的地位更为显要,枝繁叶茂的缠枝纹饰因此更为悦目突出。其二,在正面描绘花卉时,花蕊均留有一道白边(图19)。这种画法简洁有效,加强了与周围深色花瓣的浓淡对比。洪武瓷器上的缠枝菊纹也有类似的画法,常在白色莲瓣内勾出一道白边。其三,洪武瓷器多以三角构图侧写牡丹,构图上以牡丹的正面和侧面描写交错出现,这种手法使波浪般的缠枝图案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亦突出了整体的造型。此外,公元十四世纪末的瓷器画工喜为花卉描上白色瓣尖,若绘制时所用的是极不稳定的釉里红料,当中涉及的变数可想而知。然而,这支玉壶春瓶对釉里红料的掌握恰到好处,因此这种画法既呈现了缠枝纹之柔美,亦突出了白色花尖与殷红的花瓣之间的对比。

回眸凝视此件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毋庸置疑,它是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的极品,其发色上下均匀,是目前所见玉壶春中发色最好的一只,它的艺术成就令观者无不倾倒叹绝。而且此瓶流传有序,系出名门,早年即入藏世界知名的法国吉美博物馆,并附有法国文化部长亲笔签名的吉美博物馆收藏证书。在二十世纪早期即已经入藏西方著名的博物馆,在当今拍卖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当属首例,殊为难得。本品历经沧桑,虽未能以完美面貌示人,却仍不掩其艺术锋芒与魅力,犹可珍也!

注:法国吉美博物馆,又名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是由里昂工业家爱米尔吉美(EmileGuimet)于1889年正式建立的,主要展现埃及、古罗马、希腊和亚洲国家的宗教文化博物馆。1927年,吉美博物馆归属法国博物馆总部,因而接纳了一大批探险家在中亚和中国考察探险时获得的艺术品。后来,博物馆又先后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馆的多件珍品和法国赴阿富汗考察队提供的出土文物。1945年,法国国有博物馆收藏大规模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收藏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