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古《灵宝经》残卷
敦煌藏经 中唐写本 纸本
802×26 cm
RMB: 220,000-400,000
敦煌道经意义最重大的是在其后世不传的部分。其价值在于:一、历代有争议的一些经典重现于世。二、阐释发挥道教理论但后世久已失传的一批经典重现于世。三是只见于古籍著录,而久无传本的道经重现于世。这些都可以弥补传统《道藏》本的脱漏。
《道藏》是汇集大量道教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丛书。目前保留最早的道藏,是明英宗正统十年出版的《正统道藏》。《正统道藏》中收录了上述四部经中的《赤书真文》和《自然玉字》两经。这说明其余两经在明代编修《道藏》时就已散佚。1996年中国道教协会大规模重修道藏,新修的《中华道藏》根据藏经洞新发现的道教经书,增补了许多早已散佚的经文。《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被新增补进了《中华道藏》,底本出自敦煌S6659抄本。《三元品戒经道君问难罪福》在敦煌道经中有此经的残片,但是在编修《中华道藏》时并未收录。故此卷所收录内容,极具辑佚补缺的文献资料价值和文物保藏价值。
展卷细读这卷道教古经写本,书体端正秀雅,字里行间流露出气定神闲。抛开对写本的考古考据,遥想千年前的抄经人,这种虔诚的定力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大藏经又名“一切经”,是佛教典籍的汇总。在木版雕印技术发明之前,佛教经典的流通,主要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北宋开始《开宝藏》、《契丹藏》、《毗庐藏》、《崇宁藏》等刻本大藏经相继问世,以后历代官方和民间都有大规模雕印大藏经。本场呈现了北宋《毗庐藏》和元代《普宁藏》两个版本的大藏经。这两个版本的大藏经在当时都是由寺院发起劝募来进行雕印,《毗庐藏》历时四十年,《普宁藏》历时13年才得以完成。千年古经,传承至今,殊为难得。
明朝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神话故事,世人多陶醉于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坚信“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的传奇。现实中的雷峰塔确实在1924年倒塌,但是出世的并非白娘子,而是藏于塔中的千年佛经。本系列即呈现了两件雷峰塔藏经。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