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辅良法师《书札》亮相北京宝瑞盈
0条评论 2013-05-31 17:12:1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辅良 元人书法

辅良 元人书法

近来,市场上出现了几件元代书法作品,由於年代较远,保存不易,特别是在民间收藏更加为难,但有些从海外回流的书札、小品等给市场增色不少,并且引发了广大收藏家与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继杨维桢的《元夕与妇饮》诗札与赵孟頫的《定武兰亭帖跋》……之後,在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宝瑞盈拍卖公司又从美籍华人、著名的收藏家王季迁的藏品中,徵得两件元代高僧的“诗札”:一个是本觉寺的住持本诚觉隐的《“一童”诗札》,一个是灵隐寺的方丈用贞辅良的《“晦堂禅师”书札》,实为难得与可贵,料将会使鉴藏家群雄逐鹿、爱好者饱饫眼福,为此,特提供些许用贞辅良的有关材料及浅见,仅作参考,并博方家一哂。

法师辅良,亦作原良,字用贞,号介庵,俗姓范,是宋代儒臣、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十世孙。原籍吴县(今属江苏)。诞生於元仁宗延佑四年丁巳(公元1317),寂灭於明太祖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住世五十五岁。辅良幼时聪颖伶俐,并具“出尘之相”,他的父母本来希望他学而优则登仕,以振范家门楣,光宗耀祖。结果,听了相面人的劝告,便把他送到迎福院剃髮受戒,跟随寿弥和尚诵经,那时候他只有十五岁,便慨然曰:“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示肯綮,终日墻面可乎!”於是,就去游方各地名刹、拜谒名师。他首先到了北禅泽法师那里,进修天台宗,当时白云寺的士瞻构告诉他:“教乘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何不更衣以事禅寂乎?”辅良法师听了这番话之後,经引荐入龙翔集庆寺,师事笑隐禅师。在与笑隐的“问答之际,棒喝交施,一剎那间,凡情顿丧。久之,遂契心法。”

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年仅二十六岁的辅良法师受朝廷宣政院之命,出任嘉兴资圣寺住持。之後,又迁任天章寺、中天竺寺。最後,“兴建灵隐古剎而终焉”。尝训诫众人说:“达摩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燃可也,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於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变大地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贻素餐之愧。岁月流电,向上之事,汝等急自进修!”当时参学之人,很多都是“因其言而悟入者”。据有关史述记载: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日本僧人绝海中津来华求学,首先上道场山拜谒临济十八世座主清远怀渭,以後又经清远的推荐,分别求师於杭州中天竺的季谭宗泐和灵隐寺的用贞辅良禅师。绝海在华留学十载,历游五山丛林,遍访名师硕德,於1379年回国,担任日本京都相国寺等住持。由於他在日本弘扬笑隐——清远文风,开创了蒲宝派骈文,而成为日本五山文学的创始人之一,被公认为全日本的第一诗僧。死後,小松天皇赐以“佛智广照国师”的尊号。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辅良禅师将逝时,尝以书嘱後事於宗泐曰:“吾大期已至,子宜速还,若稍迟迟,不复相见矣!”此时,宗泐正在姑苏,认为大师精神尚强,怎么会像他说的那样呢,未能速来。及来,大师火化已数日。宗泐就在师塔之前发誓:必期有以白大师之行,传芳不朽,垂范将来!即请“一代名儒”、“开国文臣之首”,金华宋濂,为文揭之塔上。关於辅良禅师的生平事迹在《补续高僧传》、《增集续传灯录》、《续灯存稿》、《续灯正统》和《佛教人物传》里都有详细的记载。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