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组山西出土周代文物在省博物馆展出,图为西周鸟盖人足盉
广东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晋国遗珍——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精华展”日前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展出山西出土周代珍贵文物104组,以晋国青铜器和玉器为主,让观者领略到晋文化雄浑大气的独特魅力,和山西地区先秦文化的高度发展。
侯马盟书震惊中外
据山西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介绍,晋国是春秋时期中国北方最大且最具影响的国家,是从西周初期一个很小的侯级诸侯国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到战国时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均为当时的强国。考古研究表明,晋国的城市规模和规划、青铜铸造业、玉器制造业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侯马晋国遗址、曲沃晋侯墓地、绛县横水墓地、太原赵卿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将晋文化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展品中,山西博物院馆藏十大国宝“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
据介绍,盟书又叫载书。在古代,人们为了某些重要的事件举行集会,并制定共同遵守的公约,参加盟誓者要在祭祀坑边杀牲取血,把结盟的誓言写在玉片或石片上,形成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5000多件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盟书笔锋清丽,多数用朱砂书写,少数为墨书。本次展出的5件侯马盟书精品,形状很像圭,长条形,上端呈三角形,下端则是长方形。上面以红色书写的文字,纤巧不失洒脱,有的字迹甚至小到0.2厘米,但是笔锋依然清晰,可见文字是用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写成。
谢尧亭介绍,盟书记录了赵、魏、韩、智四姓,联合攻灭范氏、中行氏的史实,是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六卿专权的强族政治真实写照。侯马盟书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批官方文书实物标本之一,也是最早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实物证明,史料及书法价值都很高,它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研究晋国历史以及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有重大意义。
据悉,侯马盟书内容有联合攻战、委质类、纳室、诅咒、卜筮等类别。“韩、赵、魏与知伯四卿消灭范氏、中行氏后,四卿内部便再起纷争。其实,正由于道德沦丧,出现大量背信弃义的言行,才需要盟誓来约束,这就不难理解侯马盟书何以出土达5000件之多。”
错金蟠兽纹铜豆
国之重器
展览分为“青铜重器”和“礼玉之邦”两个部分。青铜器是古代统治者地位尊卑和权力等级的象征,被誉为国之重器。展出的青铜器种类丰富,礼器、食器、酒器、乐器等一应俱全,体现了周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先进水平。
出于晋侯墓地的兔尊造型独特,形象生动逼真,是晋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侯墓地中都有几个铜兔尊作为礼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被视为奇观。
出土于晋侯墓地31号墓的西周鸟盖人足盉是一件极为精美的青铜珍品。以鸟形为盖,人形为足,其设计思路异于一般盉器,盖上的鸟大冠丰羽,凤鸟造型;而托底的两人形,屈身挺背,似乎被背上的重量压得难以承受却还在苦苦支撑,形态极为生动,是西周早期奴隶社会的鲜活素描,两个奴隶均裸身束发,好像是一男一女。尤为精彩的是,连接这件鸟盖人足盉盖子和盉身的链条,竟是一只面朝外挺身的小熊,这只小熊用两前肢回抱成环形钳住鸟盖,两后肢勾紧盉身的圆环,似乎在拼劲全力地不让盖子和器身分离,极尽巧思,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深深感叹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据考证,墓主当为晋献侯之夫人。
兽形觥
礼玉之邦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品类纷呈,工艺精湛,玉料精良,代表了西周时期治玉工艺的最高水平。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礼器、佩饰品和丧葬器等。其中佩饰品占多数也最为精彩。大型组佩和串饰气派非凡;还有生动的肖形玉饰件,如人、熊、牛、鹿、鹰、马、凤、羊、龟、虎、兔、蝉等圆雕、透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运用娴熟,具象与抽象的完美结合。更有些玉饰件是商朝遗物,从中可以看到商代玉器的影子。
其中,人首神兽纹玉戈是罕见的玉器精品,它的纹饰是一个侧面人首神兽图案,神兽用尾巴撑地踞坐,头发细密,每毫米并列5-6条阴线,制作精良,深镂细刻。
还有西周时期的玉组佩。由玉璜、玉珩、玉管、玛瑙管、料珠等107件组成。纹饰采用双勾技法,工艺精湛。红色玛瑙管色彩鲜艳。据悉,玉组佩是西周用玉中最具时代特征、结构最为复杂的佩玉。常佩戴于墓主人颈部,垂挂于胸前。据介绍,玉组佩往往见于大型墓中,中小型墓罕见。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