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北京艺术生存大背景新分析
0条评论 2013-06-08 09:31:1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晓峰

陈晓峰

陈晓峰

最新思考的一个新观点和大家分享,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不是走入技术的瓶颈,而是观念思维的认知障碍和不断人为“错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环境现在完全可以实现分流,不一定非得集中在北京地区。北京作为文化高地的象征性和想象地,应该被终结,被分散,而不是成为永远的朝圣地,需要重新解构这里的文化生态圈,才能激活这个无形把文化人捆绑的文化“死城”的能量,成为新的北京文化价值诉求,一种符合文化多元化生存与发展的北京状态。北京需要重构一个文化屌丝们重新奋斗的场,可以重新塑造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空间,一如10年前的北京文化状态和那种天然的吸附力——现在北京文化的上空漂着权利和商业的虚假。至少从艺术层面上,看不到这座城市给予艺术真实的回应,都是个体屌丝行为和大环境在博弈,从而找到可怜的生存面,现在又面临了一种“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源掠夺,国家管理和行政方面力量的介入,艺术家将更加成为边缘和被孤立——从圆明园,到798,到宋庄,一切都是主流话语在叙述,而无法慰籍艺术家个体自我报复行为的实现。艺术“北漂”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在文化上已经实现不了什么代表性——北京文化圈没有新生活,只有口号式的意淫,如果没有微博,如果没有陌陌,北京的文化人连心理上的自慰都找不到地方,大家那个憋劲啊,不是什么难言之隐。北京成为集成似的文化公共生活所诱惑,但是没有核心的信息传递,从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断的失落,文化上呼吸困难就像“北京咳”一样,让人困顿无力,更多的是精神深处的迷惘,以及无处安放的激情。

因此北京构建的文化形态实际上最终是文化消费,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彰显。在这种貌似“伟光正”的开放性平台里,却并符合个人生成,因此需要放弃这个渠道,从而找到真正的“活水”之源,我想这也是所有文化所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比如有一拨人已经提前组成一个“城市失败者”联盟跑到云南那边租院子,寻找自由自在没有竞争的生活方式。而反倒是艺术界仍然迷恋在文化的权力为价值诉求的棋局当中,不甘于撤退,又无法前进,这种个人似的选择,其实也折射了这个时代文化人的处境。由于北京文化的集中制和爆光渠道突显,因此消解了地方性的同等重要性,甚至根本无法让多样性的文化处于平行发展的环境里,这是大一统文化的弊端,都需要被重新看待,梳理现有的文化真实状态,尤其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可以被颠覆性创新,同样文化地理的重新判断和再认识,我想这是文化创新开始的第一步,而且别忘了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为什么北京没有文化人真正上升的空间?这是每个人在这样一个焦灼的时刻所需要提问的问题。提问不是为某个文化人所舒展,而是为这个民族整个社会未来的心灵和精神状态所确认现在所在的方位。一个社会的文化无法调剂民族的心理和精神,那么一切都只是在表象里忙活,而不是百度富二代产品宣言的那样“爱乐活”。潘石屹和张欣“爱乐活”了?袁厉害“爱乐活”了?“芙蓉姐姐”“爱乐活”了?赵本山“爱乐活”了?郭德刚“爱乐活”了?“郭美美”“乐活了”?艾婶“爱乐活”了?谁又“爱乐活”了?白领“爱乐活”吗?艺术家“爱乐活”了吗?北京的上空飘着都是毒牛奶、高铁腐败、房姐,二奶,舞霾,实习生被煤气毒死,以及人大会,政协会,因此制度性的腐败,造成了文化上的失焦成为必然——因此文化想创造一种正能量的上升型文化,一定被安全文化“消防员”,诸如春晚,CCTV所消解。一个文化人在著名帝都的成本已经大大透支了一个个体能够在获得文化创造力之前,换句话说,北京给文化的理想几乎贴近现实,很难获得一个做梦的“空间”,北京的文化人必须不断换轨变轨,最后成为其他行业的配套服务,而难以展示这个群体的独特创造力,这也是北京文化人真实的生存现状。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