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论和名流轮主导了北京文化人的状态,从而也削弱了一个群体的活力和能量。在仿佛的动作和持续性中,5年为一代的文化人最后都被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杀死,或成为老实人渐渐消停,或改弦易张。很多人都只是文化蚁族的一员,只在更加边缘的处境中混着成为难以靠谱的“屌丝”,但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青春已经挥霍了,挥霍在北京每个难熬的夜晚,以及缺暖气的冬天,于是有人撤退,有人去西藏,有人去了终南山——没有越老越吃香的文化土壤,只有“出名趁早”的粗糙生产模式。我们一直试图在找谁是这座城市的那些悲伤的人哪,可是望眼过去谁又不悲伤呢?
文化理想的年代已经完全褪色,只有“中国好声音”似的成名论英雄。艺术界熬出了一批方力钧们,却没有熬出一种可持续性的精神效应,当年残酷的社会环境没有杀死他们,反倒一沾上资本,艺术界成为了一个文化意义上“失败”的先行者。当年大家都有理想奔向北京,但是一夜之间北京作为一个艺术集聚区已经不再是怀有理想主义的艺术屌丝圆梦。失败的概率要远远大于成功。关键是北京已经成为一个沦落为消费的文化概念,而不是“接地气”的文化创造生成场——此外,互联网同样可以让每个虚拟的地方成为新文化趋势落地的乐土。我们发现10年前北京之艺术爱好者的意义,而现在就是一个悲催的开始。你需要抱上层建筑的大腿你才可能出人头地,你可能需要制造“艳照们”才能成为注意力经济的缘起,你可能需要成为体制的衍生品才能求得发展的路径,因此,这些年,从电影、音乐、体育到文化都没有什么好作品和人才凸显出来,一再说明文化体制的问题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是仍然在意识形态里不断的偏移和摇摆——好像害怕失去什么,实际上又得不到什么,更多的是失去,这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化上的偏移,而绝对不是官方宣传的复兴,以及62%等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数字游戏……总之,它不在是一个艺术奋斗者的冒险乐园,而是一个真实而难以的杀手。北京越来越变得可以复制,越来越具有真正的文化内核驱动力,有的只是宏大的建筑体,就像国家大剧院,就像故宫,有的是僵硬的文化呈现,而不是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精神教育之地。文化不断在偏离真实,真心,偏离人性,也成了忽悠的大本营,现在借着文化创意东风,各路“挂羊头卖狗肉”的妖魔鬼怪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拦截,扭曲,加剧了中国人文化上空的污染。
可怕的是我们不是造就一个步行街,一个文化广场,一个休闲公园,一个博物馆就能改善人们的文化状况,改变在于整个文化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宋庄就是一个典型,一个新兴的文化集聚区,如此众多的文化聚合在这里,却过着一种不可想象的生活,没有人对接艺术家个体的建设,一切文化人都只能靠自己的艰难努力在这个神奇的土地上工作着,而得不到任何官方的说法和一个本可以更好的方式,让这座城市多一些这样的文化呼吸口子,而一切又那么遥不可及。这真是一个像李承鹏新书《世界人民都知道》签售那样需要带口罩生活的社会;这真是一个被阉割得只有抄袭者韩寒才有表达看法的社会;真是一个拍卖作做假已经到离奇的地步却没有法律监管力量介入的社会。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