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关系和资源链上就足够把艺术屌丝的梦想和才华给“秒杀”——北京已经不太可能成为10年前的那种文化创业者乐园的状态,而是一场利益实现的载体。从梦想与价值的诞生地蜕变为一个权力寄生的工具载体,这块曾经耀眼的屌丝文化天空,现在成了文化精神者心头的重重难以排遣的雾霾。北京到处都是硬体的建筑,到处都是硬体的关系,而文化是湿的关系,能够滋润人心的那种元素,已经不太可能被深度挖掘出来,因此有了《云图》电影两个温情男人的床上镜头被删剪,删剪的不是多少分钟的问题,而是关于人性的东西 ,这个社会都要剪掉,那么留给文化探讨的空间又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多大学教授、学者无法发出独立的声音,就是因为到处都在“删帖”、“剪辑”,剪辑成为了中国人意识生活的常态,那么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见又在哪里?又如何谈文化的融合,如果调剂和滋润民心。微博上波涛汹涌的民意,足以说明了一切问题,而天平的另一端高高在上的很多官员却在包着诸多情妇,睡着众多明星。
文化上根本没有上行通道,所以更多文化人在自慰,而被不断消解社会对抗性的当代艺术,更是成为全面创意产业化的“软装”。一次文化层面的解救活动,成为了最后的,炮制了最大的广告台词——文化复兴,人心已死,只有等待灵魂附体了吧。如果说过去的北京是文化草根的广袤舞台,而现在只是名利场的“秀场”。北京关于文化的真实与生存状态,已经完全无法传递出来,也如前文所分析的不再是“爱乐活”“的地方,而是一个精神的搅拌机,但是扬起的不是精神,而是彻底物质的拥抱。在中国这样矛盾四处的现实大环境下,不应该只是北京成为当代艺术价值实现的主战场,而是更多的地方可以成为当代艺术裂变的发生地。我们把艺术的平衡点全部解脱在北京的观念,我觉得20年前没问题,10年前也没问题,但是就有问题了。这么多艺术家在这种无望的区域里寻找温暖的安慰,不如在其他地方开拓新的战场,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艺术不是集中营,而是关键在于艺术个体的行为。在这样极端现实的社会,越是集中的东西,越值得人们重新反思,艺术界更需要这样。比如,艺术区集中,展览模式集中,艺博会集中,研讨会集中,资本操作集中,画廊机构集中,一切等于在消解,而不是在共同建设,我想这样的模式,应该重新思考这样的艺术创作和市场的背景与前提。让每个人能够忠实于内心,而不是颠覆内心成为一个善恶不分,甚至放大恶的一面,这是文化所需要回应和回归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面临一个极度现实和追求金钱至上,而不是安康的家庭生活的社会,批评就是改善人与人关系和社会的正能量。文化自身的贬值,是从疯狂开发和索取开始的,而不是真正的用文化来滋润社会现实所需要调剂的环境和方向。北京依然需要各种“物质场”,比如属于全国老百姓的王府井大街,属于小资的后海和三里屯,属于富人阶层的京城四大俱乐部,而不是“精神调剂场”,免票预约的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博物馆更符合谈情说爱,而798人们也宁愿视为时尚旅游光观地,远在郊区农村的宋庄更是更多人精神上“格格不入”的陌生地理。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