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2013春拍:衡阳画院藏《二十四史》古籍赏析
0条评论 2013-06-09 10:50:3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芸台清香——衡阳画院藏《二十四史》古籍赏析

芸台清香——衡阳画院藏《二十四史》古籍赏析

北京九歌2013年春艺术品拍卖会将于2013年6月24—28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举锤。届时将有十二大专场千余件拍品同时亮相。其中中国书画部分囊括了澄怀观道、名家逞妍、花开淡墨、董寿平书画艺术,古音今韵四个专场,涵盖了近现代、当代、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画家的艺术精品。瓷器杂项部分也可谓是精彩纷呈,五大专场涉及鼻烟壶,珠宝翡翠,当代玉雕,寿山紫砂,瓷器杂项,各自争芳斗艳,精品层出不穷。

精品赏析

芸台清香——衡阳画院藏《二十四史》古籍概述

“二十四史”是经乾隆皇帝钦定的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成系统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并刊“武英殿本”。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经皇帝钦定并且成为其所专有,意为“正统”之史书。(“正史”这个名称初为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着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特指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作为纪传体始祖的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编纂的体系范本,在史书编写的诸多题材中以其独特角度成为主体叙述体系。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汉以后改为‘志’)”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涵盖了各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民俗等方面,堪称百科全书式叙述体系,故为以后正史所沿用。

古人云:史书阅兴亡,历代帝王、伟人无不以史为镜,以期知兴替也。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案头常阅二十四史,并作批注点评,为万世立言!其所使用的版本即是一部于1952年购置的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现在亦是古籍中的“明星”。但几经战争、文化磨难,清末以来古籍读本很难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因此时至当下,能够组建一部好的(特别是早期刊本)二十四史之古籍,亦是一件难事。

此次呈现的《二十四史》,基本以明清内府本(官刻本)为主,民间刻本也是汲古阁本这种近乎与官刻本等同水平的版本。更为难得的是聚齐了完整的《二十四史》,部本齐全、刻印精良、品相完整,甚为难得,不得不称之为古籍收藏界的佳话。这套《二十四史》古籍为中国衡山画院旧藏,经画院先生悉心收集,历经数载组建完整,细想其过程之艰难,无不让人唏嘘叹息,让人钦佩。在民间能够见到如此完帙,无不让人惊喜、珍视!

因官方对史书的重视,历代刻本很多,大规模的刊行的有:眉山七史(南宋所刻);明汲古阁本(十七史);明(南、北)国子监本(二十一史);清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同治(五)局本(二十四史)。之所以各个朝代所刻本书不一,是因为二十四史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概念,历朝仅算前朝之史书部数而得之。二十四史是一个集大成,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而历史中又有“三,七,十,十七,二十一史”等概念。 “三史”之称三国时已有,通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东汉刘珍等写)。后者后来被《后汉书》取代,并列为“三史”。“前四史”是在其上加入《三国志》,。“十史”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再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最终成二十四数之“正史”。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