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2013春拍:衡阳画院藏《二十四史》古籍赏析
0条评论 2013-06-09 10:50:3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明代的国子监有南北二监,而且二监都印书, 故明代监本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明太祖下令把江南各地书版都集中到江南国子监, 宋、元两朝遗留下来的国子监书版也都被移送南京国子监, 组成了明南监本的一部分。据载: “经有明南监本, 皆杂凑宋监、元学诸刻而成, ⋯⋯而北监本、毛晋汲古阁本次之。亦以明南监本二十一史为善, 其版亦杂凑宋监元学而成, 惟版自明以来, 递有修补。⋯⋯”

本场的《晋书》,一部40册为元、明、清“递修本”(或谓“三朝本”),且是南国子监本。明代南国子监书版多是继承宋元遗留的旧版加以修补而成, 其相当部分旧监版,“明时官刻书, 惟南、北京监本为最盛。南监多存宋监、元路学旧版, 其无正德以后修补者,品不亚于宋元”。南监诸史本合宋监及元路儒学版凑合而成。由于年久版坏, 则罚诸生补修, 以致草率不堪,并脱页不相连亦不知其误。“南京版片, 皆有旧本可仿, 使其如式影写,虽补版亦自可贵。乃一任其版式凌杂, 字体时方时圆, 兼之刻成不复细勘, 致令讹误百出”。故南监本又多被称为“三朝本”或“邋遢本”。此《晋书》即是这种情况,“三朝本”由于后期的修订不善,勘误增多,不受欢迎。现在看来“递修本”的价值较之未递修的善本要更高。所谓“递修本”即前朝将书印成后,后朝又在此部书上进行了修改更写,添记自已当朝的年号,并重新装订发兑,史称递修本。这部书历经元、明、清三朝递修,甚为珍贵,而且此书又是研究元明清三代古籍版本的活资料。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从明中期之清中期刻工字体的演变规律——从写刻体到长仿宋,从长仿宋又到官阁体的演变,不同时代字体的呼应对比,使人兴趣盎然,不忍释卷,非常稀有,也相当难得了,一部书中集合了这么多朝代的特征,这恰是递修本的魅力体现,具有很高的研究收藏价值,故升值空间巨大,称其为善极之本。

北国子监则由于成立较晚, 其版多据南监本重刻, 所刻除“十三经”、“二十一史”之外,别的书极少见。“北监《二十一史》,奉敕重修者,祭酒吴士元、司业黄锦也,自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开雕, 阅十有一载,至三十四年竣事, 皆从南监本缮善刊刻, 虽行款较为整齐,究不如南监之近古且少讹字”。本场中《三国志》、《新唐书》《元史》等十几部皆是万历年间所刻,时间跨度为万历二十三至三十四,无不精雕细琢, 字体隽朗秀美。

由于明南国子监多存宋监元学旧版, 其没有经过正德时代以后所修补的版所印之书,其价值不低于宋、元监本,而北本则稍逊。顾炎武曾云:“北版视南稍工,而士大夫家有其书,历代事迹粲然于人间矣。然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总之,明代监本一般说来, 尚属官刻本中的上乘,尤其以在正德以前所印行的南监本为最。虽然南监本一般比北监本稍占优势,但整个明代监本在今天来说仍是比较受人注视的版本。而本场汇集近二十部如此精良之监本,期待能飨藏家。

明后期大藏书家毛晋,酷爱买书、刻书,他不惜重金大量购藏善本书籍,为刻书提供版本来源,先后购藏宋元本及其他善本达八千四百册之多,还重视旧抄本和残本的购藏。他聘请学者校勘,并招募集合刻工,拥有自己的一支相对固定的技术力量,其家刻书品种之多超过任何一家坊刻,甚至超过北监。因毛晋的藏书处叫汲古阁,其刻本被后人称为汲古阁本。汲古阁本当时仅列次南监本,与北监本驰名(甚至超越),它是明末刻本中的精华,明末清初天下最通行的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汲古阁板,至今流布天下。”以《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本场《史记》、《汉书》为明毛氏汲古阁本。为《十七史》其中的两部。此时字体,把万历方体字 压扁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扁方体字,横细竖粗。版式上,《十七史》为十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三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史记·索隐》十四行二十七字小字双行四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首尾页版心中央 标出 "汲古阁 毛氏正本",翻阅书卷《史书》,即可证实。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