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2013春拍:衡阳画院藏《二十四史》古籍赏析
0条评论 2013-06-09 10:50:3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民国时,能够看到的二十四史全集的版友比较好的是殿本和百衲本。殿本(即是上文提到的毛泽东常阅的)是乾隆时武英殿设修书处所刻印之书,这是民国之前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是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很多,再加上年代久远,已经不适合现在阅读使用。但作为善本,能够拥有一套完整殿本二十四史亦是重器。所谓百衲本意思是由各种不同时期的刻本拼凑而成,其优势能够较往纠错,对比呼应,修正个版本之间的误差。一代大家张元济主持了《二十四史百衲本》汇编工程,对殿本的错误进行了大范围的修正。王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古籍因历代刊刻人为失误积累,故版本早者更为可靠,即所谓“贵初本”。本组古籍集汇了多为明清较早时期的版本,一些甚至是初刻版,意义非凡你。

细数书目,此套二十四史共有582册,类似“百衲本”是个杂汇版本。其中大部分是明代中期内府本(官刻本),“南监本”有两部,“北监本”达十五部,还有明代汲古阁本两部。清代刊本部分,有殿本、三件内府本,最晚的版本为金陵书局仿汲古阁本。最为特色的是其中《晋书》为元明清递修本。这就使得这部正史更具研究价值,他汇总了明朝以来较好的刊刻版本,透过这批资料能够清晰了解明清刻本情况,无论是字体,版式,纸张,刻工都能明显看出时代特征,故而显得更加珍贵。中国古籍历经数千年,各种类型和版本数不胜数,因古后期刻书多因袭旧版易因因相袭,失误增多,故早期刊本的直接不言而喻。时至今日,好的宋版书现在基本是凤毛麟角,基本都是残本,而上拍者必然成为焦点,早就高价。因其过流通量极少,目前市场上明清时期的精品刻本独领风骚,是为主流。“以宋为贵”的藏书主流观念,逐渐重心转向明清精品刻本,现在很多藏家收藏的古籍善本中,明朝后期的作品比较多。这一时期刻本的明显特征是,在字体方面兴起了摹宋翻宋的风潮,字形变长。其次,线装出现,包背装逐渐被淘汰,古色古香、保存完好的线装书是难得的古书精品。”

在印刷用纸上,这批古籍多为竹纸,颜色略黄,轻薄莹润,包浆使得纸面泛玉般的莹润。因为竹纸特点是纸脆易破,色黄,有帘纹,保存困难,所以这批书籍能够基本全部品相完好,甚为难得。明中早期多用白绵纸,少用黄绵纸,用竹纸的多为后印本,万历以后兴起壮大,这也是从纸张断代的一个标准。监本可能因地域原因,一概用竹纸,基本印证这批二十四史。汲古阁本多用毛边纸、毛太纸,少数初印本用开化纸,而此本亦是竹纸,故推测属于汲古阁较晚之期之印本。清代印书用纸品种繁多,竹纸最为普遍。前期方体字本一般用厚一点的毛边纸或薄一点的毛太纸,以毛太纸为多,早一点的也用明末常用的较差的竹纸,还有一种白色的连史纸。殿版中讲究些的用开化纸或开化榜纸,一般的用毛边纸或毛太纸,很少用连史纸。中期开化纸、开化榜纸逐渐少起来,一般以连史纸、毛太纸为多,讲究的仍用开化纸或开化榜纸,也有些用较薄的皮纸。后期局本一般好的用连史纸,差些的用赛连纸或官堆纸,讲究的初印本用宣纸。这些特点在此部集的清朝刻本部分一一体现。

明刻本依然分官刻、家刻、坊刻几种。官刻本中有内府本(包括经厂本)、国子监本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官刻的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藩府本。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