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2013春拍:衡阳画院藏《二十四史》古籍赏析
0条评论 2013-06-09 10:50:3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入清以后,顺治、康熙、乾隆间,官方均对明监本《二十一史》进行过修补,或依监版重刻。如顺治七年(1650年) ,布政使冯如京曾补修《二十一史》版;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江宁府儒学教授朱谟校刻《元史》;康熙二十年( 1681年) ,江宁知府陈龙严捐奉补刊《新唐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江宁府儒学教授荆子迈校刊《梁书》及《新唐书》,训道王弈章校刊《隋书》。其他诸史亦多有顺治十五六年及康熙三十九年补版。乾隆四年(1739年) ,武英殿又依明北监《二十一史》式,加以新修《明史》及《旧唐书》,合为《二十三史》。其中六朝诸史及《宋史》、《辽史》、《金史》与北监无异。明南监《二十一史》的书版至乾隆时尚存于江宁藩府书库中,嘉庆时藩府失火,殃及库书,版籍才全部烧毁,这也进一步凸显南监本的重要价值。

清代武英殿刻书是从明代内府刻书发展而来。明代经厂是明代内府刻印中心由内廷太监管理和主持。而清代武英殿则不同主事者是由皇帝挑选的全国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刻印工匠也是百里挑一。自然清代武英殿本要高出明代“经厂本”许多。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刻书质量高,开精写、精校、精刊之风,且刻画和套印技术超越前人。事实上,一大批精良殿本的问世,是中国版本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引起了海内外的震惊。这次呈现《旧五代史》为清乾隆四十年武英殿刊,(参见著录《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板式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乾隆以后,因乾隆皇帝喜好赵孟頫字,赵体字风行宫中,故而所见书体尽是赵风。字画精雅,行款疏朗,典型武英殿刻风。此殿版原刻则颇为少见,品相甚佳。武英殿刻本作为清宫内府本之代表,自然价格不菲。而内府本,也因是官方组织,汇集儒学理事,选精良刻工和工艺同样具有很高经济价值。本场的清内府本皆刊刻于乾隆初年,属于鼎盛时期,故而无论是内容校对和纸张印刷上均属上乘。

作为最晚的一版是金陵书局仿汲古阁本《魏书》,字体稍扁,横轻垂重,字体排版紧密,字色乌黑,黑漆漆一片,否则时代特征。清代初期,地方官刻并没有太大的开展,后来武英殿允许各省翻刻,各省的官刻书才逐渐增多。到了晚清,同治二年曾国藩进入安庆,以重兴文化为名,创办官书局。延请洪全奎、莫友芝督理创办书局事宜,并选委一些积学名士分任校勘。后来曾国藩攻进金陵,又设江南书局。不久,金陵官书局、浙江官书局、四川官书局 、安徽敷文书局、山西官书局、山东官书局、直隶官书局相继成立。这些书局虽以重兴文化为名,但所刊刻的书籍,多是御纂、钦定的本子。其中经史居多,诗文次之。金陵官书局刻书大都以毛晋汲古阁版复刻。 刻字笔画和印刷手法过重,印刷系用煤烟,浊而且浓,使读者眼前有黑沓沓一片之感。与早期金陵刻经处刻印的书有些近似。

综上可知,此次悉心准备的线装包函《二十四史》,反映出了明清官方和私坊书厂刻书的水平,既包含很高的史书价值又是展示明清古籍刊刻发展具体载体又系名人旧藏,可谓芸台之重器。实在是难得以见的民间藏书巨制,值得进一步关注研究。

预展时间

2013年6月24日—26日

拍卖时间

2013年6月27日—28日

展拍地点

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北京朝阳区建国路93号)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