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懂包装获利越大
“只要有客源、有人脉的话,谁最懂得包装,谁的利润就会越大。”陆先生说。听起来,这和普通商品的销售法则无异,而多位业内人士都肯定了此一说法。
“有了名气,作品的价格就会往上涨。但是,人气靠一天天的积累。没有成名前,很多创作者都是从低端做起的。我现在的人气正在与日俱增。”陆先生认为,增加名气的关键在于资金。
为了增加人气,陆先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像我现在,随便找哪一家报纸,他们都愿意刊登我的作品,只是需要一些费用。评论文章也一样,也会有人帮我写。”
“再比如,如果资金允许,我可以出书。我很多粉丝都问我,在哪里可以买到我的字帖。还有最直接的,就是举行个人书画展。更直接的方式就是进入拍卖行。一件作品拍几十万,这是见效最快的收益。”
陆先生告诉记者,在没成名之前,创作者的作品一般不能轻易进入拍卖行拍卖,拍卖行对进入的作品都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只要是好东西,拍卖行就一定收”。
“我的作品现在也可以进。有很多家拍卖公司都主动联系我,只是他们都有收费项目,所以我想再等等。”
陆先生所谓的“等等”,是指希望能通过人脉关系进入拍卖行。“再过段时间,名气更高的时候,与拍卖行的合作也会更加顺利,这也是我考虑的另一个因素。”
在业内,像陆先生这样内靠实力外加包装的创作者十分常见。一些不是很有名的画家往往会通过媒体宣传、资本炒作来拉高作品价格。还有一些创作者会通过与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合作,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由于书画作品定价机制本来就不可量化,再加上包装、炒作效应,导致一些作品的价格与价值完全背离。一些作品甚至会在拍卖会、古玩市场、书画市场高价卖出,但购买者却是作家本身或其团队,当价格炒高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其他途径卖出去,给市场造成一种涨价的错觉。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市面上所谓的一些高价成交多是假象。拍卖公司为了博得人气,甚至将以前拍过的精品重新拿出来拍卖,“老面孔”越来越多,拍卖周期越来越短,以至于投资者越来越无意为这些投资泡沫买单。
“不正规的小拍卖公司,托很多。骗人的很多。”陆先生说。
“他们(拍卖公司)肯定是有办法的。”石先生直言不讳,“他们是一个机构,他们肯定有办法提高价格。比如,我想销售一幅画,我的心理价格是10万元,那我就找我自己的朋友拍,不到那个价格,自己人就拍回来,大不了交手续费。拍卖公司肯定希望你的商品卖的价格高,他们也会想办法。一件商品卖出去,是按照比例来分成的。如果你的价格太低,他赚的钱就少。拍卖公司也要赚钱的,拍卖公司要做广告,要邀请买家,要造声势,要造气氛,这都是他们研究的课题。不然谁会到他那里卖作品啊!”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