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古玩城过多,同质化经营模式无新意
代表者:蔡国声(上海文博副研究员、著名文物鉴赏家、篆刻家、书法家)
吴少华(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
文化发展如今是各地经济增长的助推力,收藏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员必然成为拉动其发展的主力。而且艺术品收藏是融文化知识和娱乐一体的高品质生活方式,大众参与度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20年,从简陋的地摊收藏市场到具有一定体量的商场式古玩城,艺术品经营业态发生了很大改变,更加规范也更加具有商业性,许多古玩城经营得风风火火,不仅成为藏友淘宝必到场所,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回报。
古玩城的繁荣景象,并不意味着“一窝蜂”涌入就是上策;经营古玩城也并非是“有一定体量的经营场所,把场地分割为数百家店铺出租给商家营业”这般简单。
以上海为例,“近几年虽然不断有新的古玩城出现,但大多昙花一现,皆因经营不善而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消失了。”著名鉴定专家蔡国声痛心地说,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经营方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营前没有对收藏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不了解艺术品经营的特殊性,不懂得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清楚上海有多少货源,上海有多少藏家,仅仅看到一些成功的古玩城,就随意地进入,把古玩城管理简单看成物业管理和场地出租,基本处于“你来我就租”的状态。
古玩具有特殊性,是拥有一定历史年份的艺术品,其数量极为有限。现在许多名为古玩城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其实只是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泛称,其经营内容包罗万象,古玩、当代艺术品、旧书籍、茶叶、花鸟等都有,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只从事古玩交易。以古玩城为名,仅仅是因为古玩二字具有号召力,体现了悠久的传统文化。但这种文化对于只重视投资回报,不注重文化内涵的商人而言却成为最佳的“卖点”,他们自以为市场打着古玩城的旗号,必能吸引不少经营商家进驻,吸引收藏者前往,从而通过不断提升店铺租金而获益。
艺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因不断的自我调适也日趋成熟,使得如今收藏爱好者们的收藏品味也在逐步提高,对收藏品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虽然并不要求藏品必须达到古玩级别,但前提必须是真品。一些近现代的或是当代高端工艺品亦同样受人青睐。 “目前古玩城数量过多,很容易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一些不诚信商家会混杂在古玩城中,采用不规范的经营手段,用赝品充当真品出售,蒙蔽购买者。”蔡国声强调,其实古玩城不需要很多,其不同于地摊,今天摆摊了,明天可能就不摆了,古玩城是固定的经营场所,经营方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把真品展示给收藏者,而不是混乱他们的收藏视线。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则认为,古玩城作为经营机构虽然与民生无直接关联,是特殊的商业场所,但也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行业,要跟随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现在古玩城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经营”现象,经营模式也处在初期,市场基本以传统的店铺出租管理为主,缺乏顺应艺术市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场有些无序。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