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忽北切”到余极
0条评论 2013-07-09 09:31:20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弋倩芸

何多苓:余老师这批作品我以前还真是没有看过,因为他原来都是做行为和装置。虽然这个也应该算是装置,但好像跟绘画也有点儿关系,基本上是一个二维平面的东西,我觉得看了感觉很好。他利用黑白做成剪影,又是在现场涂黑,留下一些很随意的挥洒——颜料洒下来,跟那些很清晰的轮廓构成了一个对比,挺有意思的,有点儿像水墨画,但是又很抽象。而且,他有一些东西是具象的,可以辨认出来,有一些又是抽象的,同时抽象里边感觉又包含某种很特意的具象。所以我想,余极可能就是要故意模糊黑和白、抽象和具象的一些界线吧。

黄宗贤:这个展览的面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首先他超越了余极本人以往的创作和艺术呈现的方式。我们都知道他的行为、影像都形成了关于余极艺术创作模式的特有影响,但是这次的作品全部改变了。就这个展览本身而言,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跨界的展览:好像是把中国的传统水墨符号借用过来,但又同装置甚至行为结合在一块,所以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展览,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综合的实验、一个新的展览。

此外,余极对黑色的应用、对图像具体的细节的抽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其实在中国传统美学里边,黑与白,特别是黑里包容了万象。中国有句古话说“墨具有五色”,一个单纯的颜料可能呈现出最丰富的色彩。而余极用剪影般的图形以及没有其他任何色彩的黑色,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这个空间之于我们作为观众的每个人而言,可能由于有不同的经验、有不同的知识,产生不同的感受,但是他的这种材料的新颖性、表达的新颖性,以及他的综合表达方式,会给我们很多不同的启示,这可能也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黄效融:余极是我们四川非常有名的一位行为艺术家,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转型时期的第一批作品——从身体艺术和行为艺术转到图形艺术。我觉得,余极在他的后半生可能会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因为这批作品基本介于装置和雕塑之间,重新回到了视觉,所以从一个行为艺术表演的空间进入到一个静态的视觉空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这批作品,从他的图形、形象和展览方式来看,我觉得非常有趣。因为在世界行为艺术史上,很多行为艺术家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表演、做现场艺术,但一般就做几年,在获得了先锋的经验后又会回到传统;但这个传统不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传统,而是比如绘画、比如雕塑、比如更易于被理解的艺术形式。因此,余极这次的转型实际上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行为艺术家的转型模式是一致的,我觉得做得非常好,当然,更精彩的还可能应该是他的下一个展览。

杨振中:余极是我的老朋友了,看到他的这个展览我特别高兴。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他的新作品,这次看到了他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开始,所以很替他高兴,祝贺他。

陈默:这个展览是我认识余极二十多年来,很让我意外的一个展览。因为我们知道90年代余极主要是在做行为艺术,是国内很重要的一个用身体做艺术的艺术家。90年代后期到2000年以后,他开始偏向于做图像、影像和图片,一直延伸到差不多前几年都在做;这几年行为做得很少,虽然装置也做,但是没有像这次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展览,用一种相对稳定的(我给他定义为综合材料),类似于剪影或者叫投影方式的一种作品方式,由此产生的形式感让我吃惊。

另外,就目前的展览效果来看,国内很少有艺术家能如此敏锐地抓到这种投影、阴影。这个阴影是和主体有关系的,没有主体就没有阴影,阴影是主体投射的一个结果,通过这个阴影产生多变的效果,折射出很多关于社会学、政治学,还有底层人文、社会矛盾、国家的困难等等问题。从布展情况、效果来看都是很讲究的,都有一定的问题指向,所以我们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纯形式感的展览,阴影实际上还涉及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汪民安:这个展览还是比较有冲击力的。余极把一些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不断地还原,把它变成了一个初始状态、变成了一个轮廓、变成了一个剪影式的东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经典作品粗糙化或者平等化,让各个作品都以一种剪影的方式出现。一方面,墙上出现的剪影是很飘忽、很轻盈的;一方面这些剪影是采用金属制造,又使它们变得很笨重、很硬朗,这样既是一个剪影的形状,同时又跟剪影的特质完全不一样。

编辑:admin

声明:该文章为99艺术网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