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艺术衍生品行业在今年发生了如此激烈的竞争,如果蛋糕诱人,为何之前没有做大?
艺术消费市场的广泛空缺并不是没有人看到,比如798在2008年之前还是仅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区,而如今,服装店、咖啡厅、设计品店、品牌店等消费区域的面积已经与主体画廊不相上下,零散地分布于798 各个区域;包括北京三里屯地区,也有一些设计师的品牌店,这些店面以小规模、个体化为特点,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如果说这其中有一家可以真正达到大规模的影响与营收,那么百雅轩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品牌。
百雅轩艺术机构从2003年品牌建立到2006年签约吴冠中再到目前经历扩张、易主、讨薪、关闭连锁店等风波动荡,其经历成为中国艺术商品市场的典型范例。百雅轩的创立者李大钧曾经说过,他不在意大家把百雅轩看成是画廊还是艺术机构,他是按照做企业的做法在做艺术品。出于多年的出版经验,李大钧对作品数据、出版、传播、复制这些词汇有着极为敏感的市场感应。创业之初,他对著名的复制品企业日本二玄社深有研究,然而,正当他打算拷贝二玄社模式的时候,发现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走向衰亡。1980 年代,中国没有渠道可以买到像样的艺术复制品,二玄社在技术上和版权上都达到一定高度。当时的复制品,即使拿到今天2013年的拍卖场,也是不错的抢手货,1980 年日本二玄社精印的宋代郭熙《早春图》复制品在2013 年6 月6 日的匡时拍卖上以3.45 万元成交,而在几年前,同样一幅作品只需要3000 元到5000 元就可以买到。二玄社的时代在这个世纪之初就已经结束,中国的复制品却一直在怪圈里打转。
原本明码标价的艺术复制品,被一些小工厂肆意拷贝,随意定价。这些小作坊买来其它企业的复制品进行扫描,再印刷上市。200元的成本,一张卖500,一张卖5000,奇怪的是,往往5000元的被抢购一空,500元的无人问津,两件产品在质量上毫无差异。虽然做复制品的企业不少,却没有出现一个二玄社。
但是中国出现了百雅轩。2006 年,李大钧遇到吴冠中,他对复制品的想法,与吴冠中希望作品广泛传播的愿望不谋而合,吴冠中不仅把自己作品的版权给了百雅轩,并且为其生产的复制品签下大量的名字,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老朋友及学生等介绍给百雅轩,比如黄苗子、吴大羽等。百雅轩找到一株以吴冠中为树干,并且枝叶繁茂的摇钱树,这些艺术家的签约和作品的复制品,给百雅轩带来广泛的影响力和大笔利润。然而,让吴冠中没有料到的是,此后李大钧以“原创版画”的概念,把这些复制品推向市场,并且得到广泛认可,成功地从成本不高的东西身上,获得高额利润;即使遭到版画艺术家的攻击,也丝毫没有影响市场的认可度。尤其到春节期间,很多企业家可以一次性买几十幅签名版画,作为送给重要客户的礼品。一来万元左右的价位在承受范围之内,二来送幅版画作为礼品别致又有品位,还有保值升值的机会。
退一步讲,如果百雅轩在当年如其它印刷企业一样,以复制品的概念把产品推向市场,是否能达到今天的效果?
百雅轩没有退一步,他和中国众多其他企业一样,加入了资本大潮,2012 年迅速扩张之后,在2013 年年中走向转折。黄启贤推测,百雅轩今天的状况,除了内部问题以外,在融资之初,估值过高是它今天进行调整的重要原因。2011 年底,百雅轩以5 亿元的估值得到6000 万的注资,IDG 入股百雅轩20% 的股份。百雅轩硬件的估值只有设备,并且不贵,被严重高估的资产是那批被称为版画的复制品以及作为复制的基础——艺术家作品的版权。
另一种声音对此事的判断是,百雅轩因为签了太多艺术家的版权,费用过高,扩张后,没有控制住中低端版画的印量,导致库存积压,运营出现问题。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