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市场:2013艺术衍生品江湖大战开局
0条评论 2013-07-23 09:12:47 来源:艺术商业 

版权——艺术衍生品最低的成本?

“艺术品授权”这个词首次出现在文化部艺术品市场的年度报告中是在2011 年,在这之前,“权”这个字并没有体现出来。

版权的的开发在艺术商品的开发中一直被认为是最为核心的环节,所有的业务紧随版权,而事实上,这恰恰是大部分艺术商品领域目前成本极低的一块。

张先生是今年万千加入艺术商品生产浪潮中的一员,他希望把古画进行再创作,以瓷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衍生出来的产品来源于原作,可是他一分版权费都不用花,付出的钱只有相当便宜的原材料和制作者的薪酬,冠以某种奖项之后,再以艺术品的名义推出,可谓一本万利。

至少在艺术品领域,中国的版权长期处在低成本时期。很多画家认为作品做成衍生品或者被复制之后,更易于传播,甚至可以在没有版权费用的条件下就签了授权协议。

在中国,实业的品牌并没有深入介入到艺术版权的开发中来,轻资产的文化创意机构开发的小产品并没有进入主流的市场中。华凌磊认为,在艺术版权的获取方面,大部分的艺术衍生品都是侵权的,艺术家也没有能力找到所有生产商和开发商算账,于是,艺术商品的发展一直处于浅层次和低层次中。

长期以来,艺术版权产业也叫艺术授权产业,一直被认为其核心是授权。

上海版权中心在打算把这一产业做大的过程中,发现这是极大的一个误会。“比如你拿了一万个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压根开发不出来衍生品,那么这些版权的价值实际上就为零。如果能把一个艺术家的版权开发出来一千亿或者一百亿产品的规模,然后把2% 或者3% 的授权金返还给艺术家,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版权产业。如果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思路去做,我们的核心是版权,是授权的环节,我觉得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我们手中拿着很多的版权,因为没有开发出产品,所以这些版权的价值为零。我们没有把它销售出去,也没有把产业做大。”华凌磊说。

艺术版权产业,版权只是一个起点,之后是构建产业的集群。

“我们不是缺少艺术家,也不是缺艺术家的授权,而是艺术家完全不知道怎么授权,授权以后能形成怎样的产品,产品销售了以后跟他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在跟艺术家谈的时候,所有的艺术机构都是没有底的,根本不会签任何的授权协议,然后就开发了,开发之后跟艺术家没有关系。大家都对这个市场没有底,就存在很多的不利于产业正常健康发展的制约瓶颈。关键的瓶颈不是在授权环节,而是艺术版权产业综合的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些华凌磊遇到的情况,竞争对手黄启贤也遇到了,在他构想的产业链里,更多是策划、设计、生产、营销、销售终端。他在调查研究艺术商品市场时还发现,中国大部分在做艺术商品的都是艺术行业的机构,以艺术家为中心,没有大型企业和制造商的加入,这可以说是市场没有发展起来的最大原因。

以艺术家为中心的艺术商品品牌,最为著名和成功的,要数向京、瞿广慈夫妇的稀奇品牌,他们在北京的重要商区和艺术区共设置了4 家分店,同时在电子商务渠道也有销售,虽然开发的产品除了由原作衍生出来的限量艺术品之外,还有专门的部门开发皮包、手机壳等实用品,而我们从非官方数据来看,占比最大的还是限量艺术品的板块,从局部调查的市场认可度来看,限量艺术品的认可度远远高于皮包、手机壳等设计产品。

中国目前在开发艺术商品的机构还有中国最大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旗下的艺术汇,以及798 的地标尤伦斯旗下的艺术品商店,还有以当代艺术为主营业务的白盒子艺术馆旗下的艺术品商店、星空间的商店等等。据非官方统计,最好卖的是他们的限量艺术品,比如隋建国创作的恐龙,几乎成为尤伦斯的标志性雕塑,4.8 万元一个;于凡创作的马,限量50 个,2 万多一个,也已卖出不少。其它开发艺术商品的画廊,带来销售额的主要商品则是以签约艺术家作品为核心制作的复制品版画。

艺术家品牌的典型范例还有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在2001年就创立的KAIKAIKIKI 公司,完全按照品牌化经营模式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营业务为有村上隆签名的限量版画,这些版画由专门的部门进行设计、研发、制作后投向全球市场。村上隆除了身为老板,还更多地承担了限量艺术品生产中艺术总监的角色。在创建公司之前,村上隆曾参与设计过的三宅一生男装、路易威登皮包等则是由品牌商的设计与邀请为主,村上隆在无数的邮件与碰面沟通之后完成品牌限定范围内的设计,之后在品牌商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

所以,以艺术家为出发点的衍生品,更为适合纯艺术的部分,比如根据艺术家代表作制作的复制品和限量艺术品,而衍生出的实用品方面,则交给更专业的品牌运作。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