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颃楼主少一人
方君璧沉迷艺术,但总被卷入政治旋涡。1925年初,夫妇二人均应邀任教于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归国的同年,曾仲鸣应汪精卫之邀任国民政府秘书。1938年12月,曾仲鸣随汪精卫夫妇飞至法国殖民地河内,主张亲日。曾仲鸣决定,一旦立场明确即与汪精卫出国,遂方君璧前往达河内与丈夫告别。深夜,戴笠的军统派枪手冲进汪精卫的住宅,而方、曾当晚住在了汪精卫夫妇的卧室,不幸中枪。方君璧险些要命,曾仲鸣则抢救无效,时1939年3月21日,曾43岁。
方君壁整理了丈夫的遗作,并附上自己的诗文统辑为《颉颃楼诗词稿》。她曾深情地写道:
仲鸣,现在你在哪里呢?我们已永别了二十七年了!你的孤坟在河内,经这战乱炮火,还能无恙么?……这诗词也可以完全代表你,代表你的为人,代表你的心灵,同时也代表你的爱。
半生革命,一生丹青
革命连累了方君璧的前半生,乃身不由已,而艺术却伴随了她一生,是性情使然。台湾女作家苏雪林(1897—1999)在《悼念一位纯真的艺术家方君璧》中这样写到:
我从未见过一个艺术家像君璧这样,对于绘画这么的热爱,这么的执著,这么的竭忠尽智来从事,这么的视同第二生命不能片刻离的。
的确,方君璧的画笔从未停歇,艺术陪伴了方君璧一生。1924年,她在“巴黎美术展览会”后声名鹊起,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画展。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政府重金购买她的作品悬挂于“中山纪念堂”。1932年,她参与创立“华留法艺术协会”,次年,又与徐悲鸿、陈树人、陈抱一等经营“艺风社”,还与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吴湖帆等同为《美术生活》(1934年4月创刊)“特约编辑”。
抗战胜利后,她又举办个展,轰动上海滩。1949年,她迁往法国。而从1944年到1956年,又先后于新加坡、马来、泰国、英国、法国、巴西、阿根廷、日本等地举办画展。1956年,因儿女就学,她移居波士顿。1966年,蒋介石吩咐行政院院长张群亲自主持方君璧在台湾的画展。1972年,她回到了相隔二十四年的大陆,周恩来接见,得总理准许,遍游祖国各地作画。其后十年,她四度回国,游历名山大川。1978年,作为第一个海外的华人画家,她被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同年,香港大学举办“方君璧作品精品展”。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其举办“方君璧从艺六十周年回顾展”。
方君璧半生刀光剑影,一生颠沛流离,而她的艺术风格却细腻温和、清秀脱俗。她惯于画儿童、少女、平湖明漪、初春玉蕊。起初,她只画油画,三十年代开始尝试国画:如何用中国手法写生?如何将透视原理融入国画的意境?这得益于她在黄山写生时的感悟: 油画画云雾需要填满色彩,尽管是白色,会把云画死,不像用水墨能黑中留白,画出山水的灵气。
巴黎学院院士、东方艺术院院长哥洛赛(Rene Grousset)曾这样说: 方君璧夫人的绘画,具有中国传统的典型与西洋技巧。表面看来,似乎不易协调,但由于她作画的异禀,竞能斟酌两者之间,自具权衡,冶之一炉。联系这两者的要素,就是她富有幽窈的诗趣,这种诗趣,却又从真实的泉源汲取而来。
她的老师蔡元培也曾赞曰: (方君璧)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
而老友苏雪林在《悼念一位纯真的艺术家方君璧》中这样开头: 原来这信是她公子曾仲鲁写来的,报告她母亲(注:89岁)因登山作画,跌断腿骨,送医三日,病情恶化已于上月十六日逝世。
方君璧的人生停留在了1986年
方君璧,一位中国油画的先驱,在海外名声大噪,在大陆鲜却为人知。虽然她数次举办画展,但鲜有作品流通,尤其是精品,这说明藏家正等待市场的成熟。而在挖掘艺术市场上,北京匡时身先士卒,“方君璧”就是一个典型。匡时2011春拍的《恂恂》(汪精卫四女文恂)给艺术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而秋拍中的《儿睡》(汪之幼子文悌)、《汪文惺女士像》(汪之次女)《苏州虎丘塔》、《荔枝》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这位被遗忘的大家,虽没有出现天价,但也是众人追捧。
近年来,早期中国油画市场逐渐升温,但能在市场上流通,且流传有序的二十年代油画屈指可数,而方君璧创作于1924年的《吹笛女》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毋庸置疑会创造一个奇迹!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