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向京的世界
0条评论 2013-08-15 15:52:5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你看到的,不是我

人们为什么要用视觉的元素去重新建构经验的世界?艺术除了再现现实世界之外似乎是少有的有可能性显现我们的精神世界的方式。我想建筑一些超出我们经验的事情,艺术家大概都有这样的野心和妄想。

女人是身体性的动物,用身体思考是个基本方式。这是长期以来我逐渐发现的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所有的努力都是围绕着超越这个基本的习惯。

从小,我就认为精神和肉体是分离的,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肉体很多余,只是精神存在不得不依附的一个承载体,本身没有实际意义。能够接受认知身体的存在是很后来很后来的事了,至今我还不能用一种更积极的方法看待身体本身。艺术很好地给与合理的方式表述精神活动,虽然它表面上描绘的是精神的载体——身体。开始做作品之后我一天比一天更理解和享受超越物质世界的自由,即便我带着自己平庸的肉体混迹在人群里,企图尽量减少和世俗碰撞的机会2009年在东风艺术区工作室

所以,我知道,你看到的,不是我。

在城市里居住,每天开车去工作室,在上海的时候,从工作室到家里是6公里,往返是12公里,一周做两次瑜珈,也在家附近,就是多走12公里,到了北京,首都大多了,从家里到工作室12公里,往返就是24公里,北京人对距离的概念不一样,大家都说不远真近,堵车严重,来去工作室的时间明显长了,瑜珈有一年没做了,要做也决定就在离家步行距离的地方去做,这样生活还是那样的单调重复,除了偶尔超车不当遭遇白眼,几乎没有机会在路上碰到人——我是说有交流的碰到,工作室里就是固定几个人,有时候会会朋友,这差不多是我们的生活,由于路程增长在车里来回的路上变成了不得不但是很宝贵的独自思索的时间,如果你没有被惯性碾平大脑。表面上看,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和杂志里的主流人物很相象了,偏离一段时间之后会有很强的厌倦感,面对生活的基本妥协已经变成逐渐拍扁成平面化的平庸。

我这样描述我的生活的意思是希望不要对艺术家抱有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浪漫想象,我对生活的最大期望就是尽可能减少消耗,对肉体减少消耗,而把全部营养浇灌内心发生的一些活动上。

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女作家残雪就是个这方面很奇特的人,她有严重的风湿,不得不从湖南老家搬到北京,北京这样干燥的气候是她解除疼痛的良药,冬天的时候北京的暖气已经很厉害了,她还要打开两部空调和一部除湿机,最主要的,她找到了跑步这样一个更积极的方式改善她的身体,她保持的记录是每天跑步两万米,跑回来洗澡换衣半天的时间基本就没有了,但她觉得这是她持续保持状态的最好办法,跑步时可以想所有的问题,这样回到电脑前写作时效率反而高了。听她描述的时候就很是向往,我有段时间试了一下,长期不锻炼,一开始只能跑八百米,每天增加,跑到八千的时候有点感觉了,但真觉得长跑是件单调孤独无比的事,上瘾的原因也是这个,跑的时候,大脑经过缺血之后的一段时间慢慢开始恢复知觉,持续一段之后肉体处于一点麻痹的状态,思维有点形而上了……

我时常觉得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做完很多作品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时间看书看电影,没有时间会朋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的地方旅行,人生真是很多局限,所以我练就一种冷漠,其实是表面僵硬在那儿,省去所谓的有趣,以抵御外部不停歇的侵扰,尽可能保护更多的激情和思绪在心中涌动。我现在住在市中心的高楼里,难得有时间坐在窗边看下面蚂蚁一样的车流人群,我的生活肯定一样被安排成这样或那样,如果不是给了一个身份为了与人相处,我们不必变得在别人面前那么的有趣,不是么?大部分的世界仅仅发生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不及做个有趣的人,睁眼看的时间都不够,唯一的可能就是表达出来,用艺术用科学用文学或什么。

从小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是个隐身人,人们在我身边漠然穿行,我得以仔细观看周围的人们,凝视他们不被注意时变化的表情流露出的灵魂模样。梦里更加自由。轻松离开肉身,在世界的上空穿行,如同思考拥有的途径,拥有在现实世界永远不可能拥有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曾梦见,我穿过出生并且居住了二十几年的小屋那扇平时经常站立的窗户,沿着参天杨树粗大的一根枝桠轻盈向前,行走时落下漫天雪花,回头一瞥,窗前依然站立的我自己,从树枝间上上下下,枝桠上还有和我一样轻盈的小人一起舞蹈,我从枝桠间环视我的大院——真不知哪里来的这样的视觉经验,能让我如此合理地安排这样的画面——日常的世界因而被脱离,我获得了在上面的任意角度,获得了惊叹的角度。为了我觉得把世界的真相揭示了出来。

烦恼的是,每次梦醒之后都被准确无误地投放到生活轨迹的原地,生活这时像对一个人的宣判。

为了我的梦境,都值得写本书。

编辑:admin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