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故居陈列馆 十钟山房
▲陈介祺故居陈列馆 万印楼
陈介祺被《清史稿》尊为金石收藏研究“近代之冠”;鲁迅曾赞曰,“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而郭沫若则认为他是金石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
一生治学致力金石
陈介祺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十五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供职翰林院,官至翰林院编修。
陈介祺居京时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博览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尤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亦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并将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复鉴别,系统整理,编成《簠斋印章》,回到潍县后,开始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到处购求文物。
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文人巧匠汇聚在一起,共同研究金石,齐心协力从全国各地搜寻大批珍贵的古物,传拓、钤印、修复文物、料理金石文字。这其中著名的有陈介祺的姻亲兼好友王懿荣,首个殷商甲骨文的鉴定者;陈介祺从潍县民间发现的一位少年才俊、后经培养高中状元的曹鸿勋等。这批致力于金石之学的有识之士,在陈介祺的领导下,共同完成了鉴古、传古的使命。
家有东楼藏万宝
陈介祺旧居的东楼是陈介祺收藏文物和研读著录之用房,以藏有古玺印过万方而被陈介祺命名为万印楼。关于万印楼,民间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传说:
陈介祺自幼随父陈官俊在京求学,是太子的伴读。他看不惯当时一些欺压百姓的恶行,常为百姓打抱不平。道光三十一年秋,这些官宦找机会到道光帝面前告状说:“有人称陈介祺是‘陈东楼’”。原来明朝丞相严嵩之子叫严东楼,在京无恶不作。他们就把“东楼”嫁祸于陈介祺。后道光帝询问陈介祺,陈介祺意识事情不妙,答曰,只在潍县家中修建了一座东楼,做藏宝之用。然后,他派快马携带书信赶到潍县陈府,要求十日内建造一座坐东朝西的楼房。不几日楼房盖起,里面挂上字画,因此瞒过了道光帝派来视察的钦差。
虽然只是传说,但不难看出百姓对陈介祺的喜爱与敬仰,并附上了一些“为民请命”的含义。在陈介祺42岁归故乡之前,他仅仅收藏到2000余方秦汉古印;但到1872年他59岁时,藏印达到7000多方,其中有万印首品“婕妤妾娋”白玉印和章法清新奇巧的巨印“日庚都萃车马”印等,都是古印中的绝世珍品。此后又得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近万方,被金石学界誉为“南有西泠,北有万印”。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