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心血付金石 陈介祺和他的金石缘
0条评论 2013-08-20 09:35:42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东野升珍

天亡簋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

天亡簋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兮甲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

兮甲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

慧眼如炬识珍品无数

今天,大家到陈介祺故居游玩,讲解员会告诉大家,想看陈介祺的东西,就要到故宫去,因为他收藏的很多古物在故宫。可以说,许多经他手的文物,都是故宫博物院或其他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让人不禁感慨这位金石学家慧眼识珠、严谨明辨的能力。

陈介祺的收藏理念是“传古”,所以凡是遇有文字的古器物无所不收,质精量富堪称空前。在后半生的日子里,陈介祺逐步将收藏范围扩大。除了万方古印外,还收藏了不少稀世珍品,如毛公鼎、天亡簋、兮甲盘、纪侯钟等。据统计,陈介祺收藏的文物上溯夏商周,下至明清,且藏品门类繁多。

他还藏有秦汉铜器及权量诏版80余件,藏封泥575枚,古陶器70余种、残陶文近5000片,藏镜200种。所藏刻石116种,以北朝造像为大宗,砖326件,瓦当800余件,其中以“千秋万岁”瓦当最多,古钱币、泉范、碑帖、书画等所藏无计,所藏书画亦多为书画名家、大家。可以说,陈介祺长期以来确保精选慎收、无一赝品,为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贡献。

鉴定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功夫

著名学者商承祚先生在论《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称赞陈介祺道,“他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比现今社会全民收藏热潮中的种种乱象,陈介祺固守的严谨治学精神和耿直性情,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了重要意义: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许多稍有文物艺术品常识的人经过包装,就搞起鉴定工作来捞取钱财,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乱象。殊不知,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鉴定家,需要付出几十年的研究努力,积累丰厚的学术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刚正不阿、“不说假话”的品质。陈介祺在多年的治学过程中,总结出“真者固多见而知其美,伪者亦多见而知其恶”的经验,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晚清时期的潍县是当时的金石学中心之一,同时也是青铜器及各种文物作伪最盛的地方之一,复杂的客观环境给陈介祺带来了极大困难。陈介祺为了提升自己的鉴赏修养,通过大量真伪古器的对比和分析,博学广闻,详研古文字结体、笔划、义理、章法,作字之法和作文之法,提高古文字学养;通过对古器物冶铸工艺和材质配比的研究,逐步积累了一整套鉴伪经验,并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伪辨资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成为鉴定的标杆和榜样。

陈介祺的一些藏品和著作早在民国初期已陆续传到国外,他在史学界、考古界、金石学界、书法界、收藏界、古文字学界被尊为翘楚。时隔多年,在承扬这些研究成果时,其认真谨慎,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无疑也警醒和鼓励着世人。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