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程式到艺术家的自由
需要进一步解释,这里阐述的艺术拓展过程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在主题和图像语言方面存在着公认的程式。像其他前卫艺术家一样,岛子尝试将新的主题和技法融入这些艺术程式之中。同时,艺术家超越了西方艺术的法则,例如,他不是将圣灵描绘为鸽子或者火焰,而是为此创造出自己的象征符号,像符号欧米伽的转化。对他来说,圣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为艺术创作过程提供灵感。艺术的自由也起着作用,如果要荣耀上帝,必须超越重复和复制。
关于艺术家自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岛子对书法技巧的运用。为了创作出作品中的线条,艺术家回溯到传统的书写技法中去,但这个过程与人们熟知的传统草书书法有些不同。在他的作品《安慰之歌》中书法的笔触自下而上贯通,在《蓝色圣餐》中艺术家则以一条线贯穿始末一气呵成,岛子本人将其比作心电图。
他很多作品均以独特的、转移的剪裁方式而具有识别性(例如《安息日》),还有的作品采取主题的反转(例如《圣彼得殉道图》),还有的让人联想到负片的色彩效果(例如《她宁愿在伊甸园停留片刻》),这些都使岛子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对于面对基督教和艺术问题上担忧正统问题的中国教会来说,岛子引起了一种视角的转变,就像他作品主题的设问与价值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视角转换。
“双重建构”作为成功处境化的结果
岛子的艺术属于文中所阐述的处境化的一种,这种艺术不能单纯归入一种传统之中。与跨文化过程有所不同,这里跨文化过程强调的主要是文化传统,岛子的艺术正如他自己所说,其内部存在一种“双重建构”:它在两个文化系统中都具有有效性,并在双重图像语言和内涵的传统中进行创作。最好的例子就是《苦竹》,它重新阐释了中国 “超迈高洁”的主题。同样,圣母的刻画(以大豆胚胎/豆芽的形式)就是这样一个双重建构:圣经中玛利亚的美德比如谦恭有礼,与中国儒家贤妻良母的个性相似。谷物,比如黍或稻,同时也可作为牲畜饲料或者酿酒原料,但是如果有些地方分不清稻黍,那么大豆对这些地方来说就是一种非常“简易的”/“容易辨识的”谷物了。玛利亚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令人联想到纯洁、佛教的素食烹饪和农民的质朴;所有的特征,都正好适合圣母玛利亚。
如上文所述,中国基督徒中存在的一些态度和期待阻碍了基督教艺术处境化的过程。将基督教艺术与西方艺术风格等同就属于其一,以致认为中国化的描绘不合时宜。新教对图像的敌视与中国文字的强势文化也阻碍了基督教艺术自身的发展。这种恐惧最终妨碍到了对正统基督教界限的超越,也影响到原创中国基督教艺术的发展。
阻碍的结果就是,特别是要遵循教会的原则,基督教艺术受到各种各样形式上的限制和束缚。许多教堂的圣坛上将对联作为一种装饰形式,有时还用红灯笼和彩色三角旗。在别处仍是西方的形式占主要地位。中国的象征物比如龙被放弃,因为它在新的基督教语境中显得很危险。图解圣经中将人物形象改换为中国的面孔,仅仅是将部分文化元素进行了互换,并没有进一步对艺术进行反思。相反,从创作过程、技法、图像语言和艺术内涵方面看,基督教艺术的处境化对岛子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拓展过程。
岛子的艺术通过文化的“双重建构”和对双重参照系统的锚定,使其对中西方的观者来说都展现出多重诠释。另外,观者自身的联想也拓展了释义的维度。岛子作品中的符号欧米伽对艺术家本人来说是圣灵的象征。欧米伽类似马蹄的形状也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墓碑。在中国的语境中,人们也可以把这个符号解读为基督教对永生的承诺:上帝的福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管他是埋葬在一个欧米伽形状的中国坟墓或者在一个西方墓地里,在福音面前都没有分别。
还有一点需要阐明:文中所阐述的“限定的”与“拓展的”处境化艺术在中国之对立是有限的。这也与文中所描述的艺术形式属于不同的范畴有关。在“限定的”方面,简化的基督教艺术还涉及到“实用艺术”、手工艺品或者宗教空间中的简单艺术品。相反,岛子的艺术作品明显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即中国文人画与西方基督教艺术史的继承者。再者,中国基督教艺术领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断提高的艺术水平,增加的展览数目,不断提升不同种类基督教艺术在中国的接受度,其中也包括实验艺术和装置艺术。随着这个进程的发展,真正融合的、处境化的艺术将会不断增加。
【费嘉琳(PHD.K.Fiedler),神学博士,德国中国文化项目研究员】
参考文献
爱德简报:《阴森的哥特式——何琦谈中国教堂建筑》,载《爱德简报》 2001年第2期,第3页。
爱德简报:“‘Dragonizing’Over Creatures In The Bible”,载《爱德简报》2004年7月第8期,第5页。
岛子:《圣水墨与基督精神》,汉堡主日学上的演讲:《在中国的基督教艺术与音乐的处境化:现代实例》,(汉堡,中国文化项目,2013年4月27日),即将出版。
范朴:《创造中国基督教艺术》,载《中国新闻报道》,1997年5月。
卡特琳·费嘉琳:《面包还是米饭?--外来与本土场域下的基督教艺术在中国》,载《中国思想史、美学与文学研究》(…und es dennoch tut - Studien zur Geistesgeschichte ?sthetik und Literatur Chinas),刘慧儒、迪克·库尔曼(编选出版),特里尔,第21页。(纪念文集,即将出版)
莫尼卡•甘斯鲍尔:《艺术——无字的语言,却充满力量》,载《2003年布道年鉴》(汉堡:基督教布道作品在德国),第223页。
顾卫民:《中国基督宗教艺术的历史》,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第90-92页。
伊莎贝尔·赫斯弗里曼指出了范朴剪纸的有效性。伊莎贝尔·赫斯弗里曼:《艺术家范朴剪纸作品中的语境化因素》,汉堡主日学上的演讲:《在中国的基督教艺术与音乐的处境化:现代实例》,(汉堡,中国文化项目,2013年4月27日),即将出版。
萨姆·李欧/ 肯·帕里: 《刺桐(泉州,中国南部)的摩尼教与(景教)基督教遗存》。
安雅·罗欧斯:《中国基督教艺术》,载《今日中国——中国的宗教与基督教状况》1998年第17卷第2-3期,第75页。
希尔•孙德迈尔:《图像与文字:基督教艺术在第三世界的诠释学问题》,载《图像与文字——认识在非洲与亚洲的基督教艺术》,哥廷根,1999年,第9页。
注释
[1] 第三届中国基督教艺术展上的个人经历,南京,1999年11月。
[2] 莫尼卡·甘斯鲍尔:《艺术——无字的语言,却充满力量》,载《2003年布道年鉴》(汉堡:基督教布道作品在德国),第223页。
[3] Ruoß, Anja:《中国基督教艺术》,载《今日中国——中国的宗教与基督教状况》1998年第17卷第2-3期,第75页。
[4] 爱德简报:《阴森的哥特式——何琦谈中国教堂建筑》,载《爱德简报》 2001年1月第2期,第3页。
[5] 元代的例子参见下列网址:https://www.mq.edu.au/research/centres_and_groups/ancient_cultures_research_centre/research/cultural_ex_silkroad/zayton/ (18.7.2013)
[6] 顾卫民:《中国基督宗教艺术的历史》,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第90-92页。
[7] 费嘉琳·卡特琳:《面包还是米饭?——外来与本土场域下的基督教艺术在中国》,载《中国思想史、美学与文学研究》(…und es dennoch tut – Studien zur Geistesgeschichte, Ästhetik und Literatur Chinas),刘慧儒、迪克·库尔曼(编选出版,即将出版),特里尔,第21页。
[8] 希尔·孙德迈尔:《图像与文字:基督教艺术在第三世界的诠释学问题》,载《图像与文字——认识在非洲与亚洲的基督教艺术》,哥廷根,1999年,第9页。
[9] 同上,第11页。
[10] 马建华牧师提供的信息,屯溪,2000年6月。
[11] 范朴:《创造中国基督教艺术》,同上,第3页。
[12] 爱德简报:“ ‘Dragonizing’ Over Creatures In The Bible”,载《爱德简报》2004年7月第8期,第5页。
[13] 这里涉及到以下的演讲:岛子:《圣水墨与基督精神》,汉堡主日学上的演讲:《在中国的基督教艺术与音乐的处境化:现代实例》,(汉堡,中国文化项目,2013年4月27日),即将出版。
[14] 伊莎贝尔·赫斯弗里曼指出了范朴剪纸的有效性。伊莎贝尔·赫斯弗里曼:《艺术家范朴剪纸作品中的语境化因素》,汉堡主日学上的演讲:《在中国的基督教艺术与音乐的处境化:现代实例》,(汉堡,中国文化项目,2013年4月27日),即将出版。
【编辑:赵成帅】
编辑:赵成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