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张弦和北平艺专的情缘
0条评论 2013-09-23 10:28:1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李超

 张弦创作于1934年的作品《风景》

张弦创作于1934年的作品《风景》

 张弦创作于1932年的作品《人物》

张弦创作于1932年的作品《人物》

长期以来,并没有在国内公藏和私藏方面显现相关收藏信息。至今为止,未见国内其他学院、图书馆等相关机构有此收藏记录。目前中央美术学院有此文献的收藏,具有突破性价值意义。《张弦素描一集》作为张弦艺术重要的专题性艺术文献,显得弥足珍贵。更为难得的是,此集为张弦于1936年专门赠送国立北平艺专,此可见扉页处有张弦亲笔小楷书题墨迹:

国立北平艺专图书馆,张弦赠,丙子夏件。

另在张弦题书右侧,有铅笔字迹:

原书共8页 廿五年六月卅日顺补

张弦所题“丙子夏”,和佚名所书“廿五年六月卅日”,基本确定了张弦赠送国立北平艺专《张弦素描一集》的确切时间——1936年6月30日。其中“共8页”所示,与现存《张弦素描一集》内容相符。此画集为套封活页格式装帧,开本35厘米×27厘米,套封上印有张弦人体素描一幅,内有8张活页,每页各印一幅作品,为素描作品八幅。每页上印有圆形收藏章,上刻:国立北平艺专(书)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 PEPING。

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张弦唯一画集的基本内容。该画集为上海金城工艺社出品,出品具体时间不详。此集没有版权页内容,以上海金城工艺社生产的“老鹰牌”广告画替代。所印9幅作品(封面1幅,活页8幅),为张弦自1929年至1935年所作素描作品。

据张弦的学生王琦回忆,其于1935年升入上海美专二年级,选择进入张弦画室学习。原因是张弦的画风接近欧洲现代派,教学极为重视素描基础训练,重视人物形体结构和解剖部位的分析。

张弦本人的素描成就是很高的。当时金城工艺社出版了他的素描活页选。我们都买来当作是学习的最好范本。

这里所说的“金城工艺社出版了他的素描活页选”,即为《张弦素描一集》。通过王琦这段关于发生在“1935年”的回忆,并参照《张弦素描一集》中的素描作品的最后完成时间1935年,因此,我们基本确定《张弦素描一集》的出版时间,约在1935年期间。

另外据王琦回忆,《张弦素描一集》其中的部分作品,在1936年10月举行的张弦遗作展览会中展出。王琦在张弦遗作展览会后,收购其中一幅“张弦1929年在巴黎时所画的一幅人体素描”。此作品于2009年由王琦先生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在捐赠给美术馆的作品里有一幅王琦最为珍爱也是收藏年代最久的画,是张弦1929年在巴黎时所画的一幅人体素描。”由于《张弦素描一集》中作于1929年作品只有一幅(活页三),因此可以断定的是,这幅“张弦1929年在巴黎时所画的一幅人体素描”,正是《张弦素描一集》中“活页三”部分的作品。这样,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张弦素描一集》,与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张弦人体素描作品,就发生了重要原作与著录的对接和印证。相关的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在国立北平艺专的艺术资源原发点上,发生了重要的历史记忆的复合。

那么,张弦究竟在怎样的历史情景中赠送《张弦素描一集》给国立北平艺专?其与国立北平艺专聘请张弦事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历史关联?关于张弦向国立北平艺专赠《张弦素描一集》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史实经过,迄今真相不明,待今后进一步查考。不过,此文献作为重要的历史之物,印证了庞薰琹所说的国立北平艺专聘请张弦事宜存在着某种联系的可能性。张弦赠书事宜发生于1936年6月,与1936年8月国立北平艺专聘请张弦事宜,前后间隔两个月左右时间,因此,赠书事宜与聘请事宜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史实联系,值得进一步探究。由此可见,国立北平艺专图书馆所藏《张弦素描一集》,由此不限于一份普通的艺术文献资料,而成为隐现中国近现代美术南北资源复合的重要视觉文献。

相关艺术资源的核心点,是《张弦素描一集》的捐赠和收藏行为。目前《张弦素描一集》以“孤本”形态出现,缘自于20世纪前期国立北平艺专相关的收藏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李叔同油画作品由“北京美术学校藏”、吴法鼎木炭画作品由“北京国立美术学校藏”,到30年代《张弦素描一集》“国立北平艺专图书馆”(收藏印章),体现国立北平艺专早期的收藏历史。从全国范围的美术院校来看,虽然具有半个世纪以上校史的学院不在少数,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所致,其中多数者已经无法以原件状态呈现学院收藏的脉络和历史了。在此情形下,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学院收藏,构成了一条幸存的“北京国立美术学校藏”的文化现象,其脉络弥足珍贵,凸显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陆续举办以本院的学院收藏为资源的一系列学术展览和研讨活动。如2012年3月举办的“李叔同早期代表作品鉴定讨论会”,重点对于学院收藏的李叔同油画作品《半身女裸像》,进行鉴定和学术研究工作。2012年11月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西画部分)》展览,汇集中央美术学院所藏吴法鼎、李毅士、徐悲鸿、吴作人等艺术家近40件作品,以及大量珍贵史料文献。这些学术活动,集中显现了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所蕴藏该校近百年来所积淀的丰富而重要的美术资源。《张弦素描一集》作为其藏品之一,同样作为其中艺术资源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学院收藏历史的缩影和篇章之一。

所谓“北京国立美术学校藏”的收藏历史,显现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即相关艺术家在学院经历之中的“捐赠”传统,其中包括相关的作品和文献等。在中华美育会1920年6月发行《美育》第三期中,刊有吴法鼎木炭画作品,为“北京国立美术学校藏”,作品左下角处,有作者亲笔题写“吴法鼎敬赠”。虽然目前该原作下落不详,但却清晰地表明了相关的收藏历史和背景。与吴法鼎木炭画作品“吴法鼎敬赠”背景相似的是,《张弦素描一集》的收藏,同样来自于“张弦赠”。前者发生时间约为1920年;后者发生时间于1936年。之间的历史跨度,基本代表了国立北平艺专在抗战之前创办和发展的历史。

近代艺术学院收藏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国立和私立的艺术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机制,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人脉关系的作用。由于近现代独特的历史原因,南、北两方的艺术院校相对比较集中,因此,近现代美术中的学院收藏背后,再次触及到所谓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南北艺术资源的复合问题。

南北艺术资源复合

20世纪30年代张弦在中国美术界“是稀有的一个”,而到20世纪80年代,张弦在中国美术界却是“知道他的人实在太少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迄今为止,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重要的“遮蔽”者。这里所指是“遮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热门人物的被“遮蔽”段落;二是被“遮蔽”的重要人物。若以国立北平艺专的西画历史而言,吴法鼎、李毅士等为前者,而张弦、曾一橹等则为后者;前者热中含“冷”,后者“淡”出视线。因此,由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历经近80年收藏的《张弦素描一集》,以及相关艺术之物和历史之物,无疑是对于20世纪前期这位中国西洋画家被“遮蔽”历史的补白。由此启示我们需要打破以往固定局限于历史原发地的学术视野范围,从开放性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中的记忆复合、格局规划诸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美术存在严重的“看不见”问题。其中“看不见”之一,是指相关视觉文献的严重缺失。由于历史原因所致,本土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缺失集中、系统和定位收藏基础和文化概念,因此,“看不见”的问题就会自然出现。事实上,通过国立北平艺专的相关展览活动,我们已经直面触及这些“看不见”的问题,如学校丛书、校刊、纪念册、成绩展图录与印刷性文献相关的书籍、期刊、作品图集、展览图录、特刊、广告等,以及与非印刷性文献相关的如艺术家的笔记、手稿、信札、草图、速写、影视、照片、录音、视频及其他相关用物和器具,需要量化呈现现存与散佚的比例和现状,并加以系统梳理和文化解读;一些历史人物如吴法鼎、李毅士、王悦之、曾一橹等在国立北平艺专的历史还原,通过此活动空间中得到应有的经典定位,这成为与国立北平艺专相关艺术资源的重要代表。这里,所谓其中艺术资源丰富性的体现,正在于相关名家的南北艺术资源复合问题的存在。

事实上,以北平艺术为基点所现“看不见”的被“遮蔽”段落,可以吴法鼎、李毅士等名家为例,相关文献为例,表明相关南北艺术资源复合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发现和整理。

此外,以北平艺术为基点所现“看不见”的被“遮蔽”人物,除张弦以外,曾一橹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个案。在1934年1月出版的《艺风》第二卷第一期中,曾发表曾一橹的作品,并有简短介绍:“曾一橹先生饱学回国后,任北平艺专及女子美专教授,此二幅均在北平开个人展览会出品。”如果说《张弦素描一集》引发相关艺术资源呈现“南方不见北方见”的状况,那么曾一橹的相关文献则表现为“北方不见南方见”的迹象。曾一橹这位“北平艺专”教授,与张弦这位国立北平艺专准“绘画基础老师”的相关文献一样,同样唤起对于国立北平艺专艺术资源被“遮蔽”的记忆,表明了相关南北艺术资源的复合问题。

由此,上述吴、李、张、曾四家历史文献的“南北”效应,包含了其中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再次证明了国立北平艺专存在着相关的南北艺术资源复合问题,并通过这样的南北互通的学术线路,提升了关于国立北平艺专研究在国家范围的影响和意义。

今天,当我们再次领会傅雷对于张弦的所谓“桥梁”之喻——“建造起两片地域与那个时代间光明的桥梁”,我们会解读出其中相关艺术资源跨越时空的当代诠释。国立北平艺专的研究,提供了相关南北地域空间之间、20世纪前后之间新的学术视野的“光明”。就此而言,国立北平艺专相关学术回顾展览的意义之一,在于提醒我们思考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重要性,换言之,我们如何整合历史记忆的碎片,将近代美术视为独立的文化概念,使之复合为完整的艺术资源的视觉文献形态,并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历史记忆的视觉文献加以收藏积累和传播体现。若以中国北方资源的原发点和南方资源的参照点相结合,则可以别开生面地有效调动资源推广和运作的互动性和使用率,运用弹性互补的运作方法,保持整体艺术资源的完整显现,以改观以往相关作品和文献非专题性的零散分布状态。

所谓南北艺术资源复合,即是根据中国近现代美术特定的文化情境和历史条件,将南北两方的相关重要艺术群体、个体、机构、社团等,作为与论题相关艺术资源的原发点和参照点,进行相关的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复合,通过记忆重构、经典定位、价值评估和文化再生等环节的运作,逐渐形成趋于完善的艺术资源的保护机制和推广内涵。因此,“张弦和国立北平艺专”论题的真正用意,在于提示我们关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南北艺术资源复合的可行性,并在今后相关的学术工作之中,将此文化理念和运作机制予以体现,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层面上,显现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的全新价值。

近年来,相关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展览及学术活动时有出现。如同国立北平艺专回顾的重要学术性艺术展览一样,以所谓“文献”强化其厚度和深度,正在于其艺术之物和历史之物复合为独特的视觉文献的情境呈现,其背后所现的艺术资源流失情况和保护力度,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由于文化积淀的断层,出现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严重缺失,造成部分历史的“失忆”问题。“张弦和国立北平艺专”论题,进一步启示我们,需要通过历史记忆在学术语境和空间载体中的复合,结合记忆复合、经典定位、价值评估和文化推广,以实现对于日益流失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抢救。此举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国家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