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笔”升温背后的秘密
0条评论 2013-09-28 16:42: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吕佳静

市场的火热给“新工笔”带来了什么?

很多“新工笔”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其实在10年前甚至20年前就已经形成。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来说,“新工笔”艺术家的市场一直都在稳定上涨中,但是批评界对这个现象的关注也仅仅是这几年的事情,难道是市场先行,批评随后跟进?

徐累认为这也是事实,“各自做好各自的事,但与实践相比,理论的关注和研究还是有点不够。学术界在一种新形态面前,有一点猝不及防,也许全球化还顾不过来吧。”他笑言道。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他倒是感谢学朮方面的滞后,“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充分成长的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我能不受干扰,也不用去随波逐流或者是察言观色了。”不仅是批评界,一级市场对于这部分作品的跟进也不如当代艺术,徐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来自于工笔画本身,“一个艺术家一年的作品没有几张,画廊做起推广来也比较费劲,另外一点是,国画市场也很特殊,艺术家的自我消耗能力相对较强,也就免掉了画廊这个中间人。但这两年情况有一些改变。”他说。

金沙也同样认为媒体、机构、批评界一直以来都对“新工笔”艺术家、艺术作品关注不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但却缺少特别好的机会带给观众。”如果横向去比,与当代艺术比,与水墨、装置相比,关注点都相对低很多。

张见则认为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我认为是学术先行的。一些艺术家私下的市场不错仅仅是个案,不能做整体分析。这两年学术的梳理、展览的跟进都对‘新工笔’的推广和进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对记者说。

市场的升温,对艺术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涉足“新工笔”的年轻艺术家,“很多模仿作品开始问世,”徐累认为“新工笔”艺术家的综合修养一定比那些在技法上、功底上的东西重要得多。“分析内在的思维结构可以帮助自己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只关注一些表面化的东西和趣味。”模仿、学习一些表面性的东西是一种艺术潮流最容易带来的垃圾,“对潮流的趋之若鹜只会害了自己。所以年轻艺术家要有一定的自觉性,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肯定和认识。”徐累说。

“新工笔”依然是价值洼地

翻看拍卖市场中的数据不难发现,一些“新工笔”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上涨幅度已不容小觑,拍卖行这两年也在不断地推出“新工笔”艺术家及“新工笔”拍卖专场。艺术家对此颇有怨言,某艺术家对记者抱怨:“我肯定不喜欢自己的价格被推到那么高,那都是以前的作品,很便宜出手的。现在卖那么贵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现在已上涨了不少价格,但是从“新工笔”整个市场的发展,依然是价值低洼地。“为什么还是有人敢买,主要是势头刚起来,他们看得到其中的升值空间。”如果在艺术市场中横向比较来看,不难发现这个行业领军人物的价钱仅仅是其他板块一线艺术家低端作品的价格。“你说这个态势藏家敢不敢追?”某艺术家也对记者坦言,“我也动员之前的老藏家把东西拿到市场中,说是回报你们的时候到了。但看到市场的上涨走势,他们更不出手了。”

对于投资“新工笔”艺术作品的风险性,金沙有着理智的看法,“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在十几年前甚至20年前就已经形成。市场高潮时候,这批艺术家没有为之所动去迎合市场,所以说这些艺术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认为现在的火热才仅是苗头,大家对于‘新工笔’的价值认识也才刚刚开始。

北京保利拍卖贵宾部业务经理胡志明介绍说:“‘新工笔’在拍卖市场中的上涨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去年,保利为此推出了两个大型工笔展览,另外,贵宾部与当代水墨部联合精心设置的‘新工笔’拍卖专题也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相对于大家比较关注的拍卖市场而言,其实大量的交易都是在线下发生的。胡志明也坦言,如果与其他的拍卖板块相比,“新工笔”的关注度仅仅才刚开始,优秀作品的升值潜力依然有很大空间。胡志明对记者透露这部分的藏家群体广泛,随着对“新工笔”的认知和推广,也呈现出不断地扩大势头。他说:“一些近现代、现当代藏家甚至白领阶层都开始涉猎‘新工笔’领域。”

当然,选择收藏“新工笔”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一级市场少有机构在跟进这个板块,这就需要个人具备基本的认知判断;另外,“新工笔”的包容性很广,书画门第观念也不是那么明显,在艺术家的选择判断上比传统书画多了不少难度,所以应尽量选择已有成熟风格、成熟市场的艺术家作品。随着市场的热度,一些拙劣的模仿作品混杂其中在所难免,这就需要爱好者认真学习基本的价值判断,比如对工笔技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包括对艺术家的深入了解等。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