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形》装置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0条评论 2013-10-15 13:50:2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转形》装置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转形》装置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时间: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14:00

地点:德山艺术空间

殷双喜:这个展览人也不多,展厅也很朴素,艺术家们都比较年轻,所以说在展览的这些形式方面没有做太多。但是今天是一个机会,跟大家坐一坐、聊一聊。我准备点图像的材料简单介绍一下,这七位艺术家现在都在我们这,作品不多,但是我觉得作品不在数量,主要是语言方法。这七位艺术家除了谭天算最小的,88年的,九零后。

这个展览题目叫《转形》,这个《转形》我有一个小的解释,就是都在处理物体与形状,但是从这个形状转到另外一个形状,过程中间有转换,这个转换要花费很多的劳动。

这个《转形》在今天在当代艺术中到底意义何在?我们刚才看到叶森和魏明的作品。我们大家从外表看来他们的作品特别的简单,实际上它这个作品是一个整体,它是所有的局部都是属于一个木头,另外还保持着这个木头的一个联系,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还是可以归一的,它是这么一个联系。我如果解释得有什么出入艺术家们你们自己再纠正。

像魏明这个作品他说叫《修复》,这种方法在博物馆里常用,残片博物馆用白色填充呈现一个形体,这是修复。但是他实际是把一件作品打散,打散以后把这些白的用一件作品的材料转换为三件,就是每一件作品的位置不同,就是把这个一件作品打碎以后像我们说的叫“勾兑”。一件叫原浆,三件。这既是修复,又是重新生产。这个也是这么一个思路,这个看得比较清楚,原来是一根,但是变成了四根。这是一种语言方式。

当然,这次它的这个麻将是一个初步的想法,这个麻将是透明的,这个东西它不是生产麻将的,它是游戏规则根本上的一个颠覆。将来把麻将将来做成一个作品,做成一个牌局。

那么我现在就在想这个物质的转换,从第一个形到另外一个形,我们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准备的一个资料。我就看的泥塑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它也是关于形的一个变化。中国古代的泥塑的塑造方法是这样的,这是第一步,其实我们作为当代艺术家很可能在某一步就停下来了,但是古代泥塑它造型是从里到外一步一步的。第二步是这么一个材料。第三步是这样。所以我们隋建国做了一个作品是很大的,音乐展览叫生产车间古典雕塑,也做过这个。然后到了这一步整个泥就上去了。到了这一步开始着色了,给它变成白的,它是一层一层的上。到这一步开始向绘画转移了,把雕塑向绘画转形,把它从立体化逐渐平面化。到最后完成这样一个雕塑,这是中国传统雕塑形的一个转变。

这个形现在往往也是从绘画到雕塑,有时候从雕塑到绘画,这种平面跟立体的转换。原来开座谈会说画画的内容就是拿斧子砍木雕,我问他木雕砍完为什么着色,他说着色让它不太像雕塑,回到绘画和平面的感觉,就是作为一个画家对待雕塑和形的看法希望它平面化。这是中国古代造型的一个思路。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艺术家可能会选取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认为这个就可以是作品了,现在我们的眼光已经被当代艺术训练的,如果你把这个步骤、这个阶段放到展厅我们也能接受,但是在古代这是半成品。那么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也能接受,成为这样弄到展厅大家也都认。像这种情况,你只要有观念能自圆其说,别人也能接受。就是说今天我们对形的概念已经被当代艺术打开了,就是非常开放了,就是这个形和传统的造型的“造”的、原创性的,有点那个意思。但是我们现在说的《转形》它不是无中生有,是从此有到彼有,从此形到彼形,这样一个转换。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有一种方法论的思路,值得讨论。

今天我又准备了一些资料,最近我们在大同看了很多展览,我快一点放。就是我们的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特别强调“政治正确”,但是视觉艺术家要解决的特殊问题是什么?你说环保、战争、反恐、种族、身份这些东西哲学家讨论、文学家讨论、作家也讨论,但视觉艺术家怎么样进入这样的主题?我觉得这里要解决视觉艺术的特殊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视觉表达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不仅仅是题材、图像、材料,重要是观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的当代艺术就存在着简单和智慧、精道和粗糙、典雅和低俗、丰富和简陋,这方面是存在差别的,并不是一锅煮怎么着都行。

像这样一种转形是平面上的绘画转形,把原有的形象消除获得一个《转形。但是整体观念它还是强调主题的。

从照片到绘画的《转形》,像李希特做的这个大家都很熟。但是李希特他也会抛弃可见的那种写实主义的形象变成抽象的和几何的。但是我们国内大部分画家所做的都是这样照片的转形,用绘画的方法来做。这个在中国前5-10年是当代艺术主流模式,这一类的东西特别多,这都算是一种从照片到绘画的一个转形,在这个过程中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变化。

这里谈一个问题,就是当代艺术的难度和深度。关于这个深度文化来自于艺术家用自己找到的艺术语汇处理与自己身处的现实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处理技术的高下体现出艺术的高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是研究当代艺术的这种语汇、语言、语法和处理方式。

徐冰他为了促进解决他这个问题,他到911手机的尘埃是不能带出境的,这种情况下他要先塑形,找一个玩具娃娃,把灰尘弄到里头,先变形,变成左上角这样一个带出境,带出境到另外一个地方,我们看左下角,打碎了,再把这个形用板画的方式吹到地面向,最后变成这样一个911的创作。这个过程中间把无形变有形,有形又变无形,进行形的各种转换。但是他整体上的语言思路还是把画的思路通过印刷的。

像梁绍基他是养蝉,让它在任何表面上吐丝塑形,最后用头发。这个是王鲁炎的,它局部是灯泡,但是整体也是灯泡,这是同形的自我复制和构造,就是用灯泡表现灯泡,这样一个同构的关系,局部单元跟整体单元是一个体,这是同形同构的一个关系。当然这个《锯》它是虚拟的。

毛同强这个作品是异形的一个构造,他用镰刀和锤子,这是一个日常劳动工具,但是他用来转换成这样一个条大船,这里头就是一个局部的跟整体单元的形不一样,但是《转形了。

有一次顾振清开会说写《艺术游击手册》,有当代艺术八大方法,一种是放大,就是一个小东西把它放巨大,就像颐和园的大黄鸭,这就成了艺术了。一种是量的增加,做一个小红人不够,我做一千个就成艺术了。第三个是材料转换,假山颗转换成不锈钢,把日常用品转换。第三个是现成品。第四个是偶像中心主义。五是田野调查法。第七是头条新闻法。八是日课法。

发言人:如果这个成立的话西方艺术也是八大步。

殷双喜:可能要总结出来12或者16步,可以开课了。

我觉得今天的当代艺术应该重提实验性,研究语汇,建立文体。我们现在复制三代当代艺术的阶段从八零年代以来逐渐过去,今天的当代艺术家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体和语汇。

像卡普尔这个作品它实际上是一个虚的,但是他在英国皇家美院这个展览是把这面墙打掉,皇家美院这个房子是文化遗产,人家为了做展览允许把墙打掉,我伸到里面摸是真的掏空的,有好几米深,人可以扑进去,但是你现在看是一个平面,它是在空间语言上进行探讨。

他这件作品是红色的油脂,底下有轨道车,油脂经过美术馆门被门塑形进行转换,这是轨道车慢慢的行动。这间房子都是文化展览,但是那个油脂列车缓缓推进去。这个东西要是从主题解释也有解释,就是二战的德国集中营,把人放在集中营里练人油。但是它本身有一个缓慢强悍毋庸置疑油脂推进门以后周边把它塑造出来。这是对材料的处理,过程中间进行塑形和《转形,带来一种震撼。这是我在次在现场看到的,确实震撼。它这个油脂像一个列车车皮那么长。

其实像徐冰的作品也是一个《转形,背后的故事跟前面的故事是形的不同表面。隋建国也是完成下面的人体骨架到上面,这是一个所谓原型跟复制型、拷贝型放大的一个关系。

这个日本宫永爱子用了我们家里常用的琉璃球,樟脑球,这个樟脑球塑造的形象随着时间就挥发了。它这个鞋是樟脑球做的,它随着时间挥发,这个形就消失了,这些东西就流到周围了,就附着在玻璃上,这是形体的蒸发和重塑,如果旁边有其他形体樟脑球材料会附着在那个上面重新出现,如果放一个真鞋会又重新出现一个。
这是荷兰艺术家的造云,比蔡的那个空一些,蔡的那个实在一些。

这是克拉克,他是先把木头先切片再重塑,跟洪波的很像,但是它是死的压缩的,洪波的可以展开移动。

这是王思顺做的展览,他把硬币熔化以后卖出去,如果100个硬币卖200块钱,就把200块钱变成200个硬币再塑造再卖,它现在已经是18公斤,3000块钱,熔化了。

像这个孩子做的他是选用骨头来做,做成这样一个。骨头的形还在,你能看出来。

这是这次大同国际双年展,这是最近国内青年学生处理木材都非常有办法,这是把整个木材掏空,底下是碎屑,掏成薄壁,从一个形掏出另外若干个形,不停的掏,这也是《转形的一个东西。

这是把工具的形赋予它新的形,每一个日常工具都变化了,像螺丝刀变成一个虚的,每一个形实际跟日常的不一样。

这个好像是一个乐器,实际上全部是厨具,都是刀、锅,那个琴也是锅,这是不同形的塑造。

这是把石头,每一个石头一点一点掏空,这个工作量也是极大的。

史金松也是把盖房的废料转换成假山石,这是一个转形。

这个是用竖的变成平视的。

这是琴嘎作品。

这个也是,它是同时两个形并存,一个是萝卜,做成萝卜的形状,但是又像是剥开的肌肉,剥开的肉质,所以它给你产生一个形带有两个的那种质感,同形异质,形是一个形,但是质感发生了。

发言人:什么材料?

殷双喜:这是软性的树脂做的。这是吴建安用腊片做的。这是王鲁炎的。

资料我就放到这里,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们在处理形的方面在动脑筋,另外有大量的工作量的投入,以前他们一天画一个小水磨方块,好像有点禅宗的味道,单调重复做一件事。今天的艺术家投入大量时间去处理物质和材料,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原来的图像解释主题意义这个系统转换到一个物质社会,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发达了,开始认识物质,对物质的可能性一种开发。我没有结论,我就是在想这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孩子们包括做雕塑的这种耐心、执着、投入这个背后是什么。所以我今天请咱们共同交流交流,讨论一下。我没想到现在年轻人在处理物质和材料上的兴趣和耐心。

杨卫:抛砖引玉,背后可能是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确实它的技术含量不是早先的内容,确实需要从很高的技术含量才可以立足在目前当代艺术格局里面,才有一个位置,它不像早年更早的一个口号就可以,中间有一些观念和想法很重要,现在光有想法已经不行了,想法还要去实现,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可能跟现在人的做事方式可能有一点关系,从我自己的经验,可能一天10个小时面对电脑,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我们以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这样的一种关系可能更加的没有对人、对物质的这样一种亲近感,跟过去是两码事。现在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物质,而且我们跟人、跟物的那种融洽关系是过去不可想象的,这一点也是比较特殊,尤其是年轻人我看他们专注一个什么事情,我看打一个游戏能打24小时,这样他的交流方式它是变化的,它不仅仅是人跟人之间交流,它跟物质之间交流也能引发他的兴趣,这是今天人的一种方式。另外一个,就像我们前面放了这么多的片子,也就是说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已经打开了,前面传统那样一种做法跟我们今天确实是不一样,如果按今天当代艺术的观念最早的那个模子是最有状态的一个感觉。所以也就是说现在的艺术家的起点非常高,他们都是站在前面已经拥有的这样一种创作之上再去做东西,那么这个时候他要找到他自身的这样一种质感,那么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