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复兴中的文化奢侈品
0条评论 2013-11-05 11:06:03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张碧晓航

 

大漆世界

大漆固有的物质与文化底蕴,是任何其它媒材无法相比的,温润如玉的漆艺产品在视觉、(漆膜温润而光滑的)触觉、(漆器与漆器的碰撞,静穆而不闹的)听觉等审美感觉上也是其它媒材产品无法抗衡的。这些都是大漆作为创作媒材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先天性资质。

“大漆世界”是湖北美术馆上下相连的三个展览对漆艺做出的新提法。在此之前,由于受传统工艺思想的束缚,认为过分地强调材料与工艺就会陷入到工艺美术的范畴当中,这显然与漆艺新时代的发展思路相背离。但工艺做到极致就是艺术,中国画从画匠到画师再到画家,从来都未曾抛开过对技法的传承与沿袭,甚至于在董其昌将前朝历代绘画技法用教科书式的方式加以整理之后,也未见后人就抛弃了对样式化的技法的传承和临习。绘画如此,可为何到了漆艺却显得古板落入俗套呢?归根结底还在于大漆之于漆艺是材料是媒介。

据连续举办了三次漆艺艺术展的湖北省美术馆介绍,之所以在漆艺界如此明确地提出“大漆世界”的界定,是源于大漆这种材料对于漆艺存在的特殊意义:“我们在漆艺里面谈材料,坚持‘大漆’,一是缘于它是为数不多的保存到现在的古老材质,而它几千年的文脉传承却正面临断流和边缘化;二是我们意图实现从‘材质’到‘东方精神和东方智慧’的追问,只有大漆这一材料特有的迥异于西方的色泽和触觉质感才能与其相辅相成。目前,漆艺的传统既无法在民间得到完善的保护和传承,又不能及时在高校得到系统严谨的转移和完善的学科发展;几年前由于廉价化学漆的巨大冲击,大量合成涂料成为大漆的替代品,我们不仅在审美上混淆,而且在漆艺产业和漆艺教学中也都以合成漆为主;普通民众不认识大漆和漆艺,理论批评界也不多加关注,这种种境遇可谓是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疾呼‘大漆世界’显得极其必要又亟不可待。作为能够体现文化差异、不同于西方的语言形态,我们迫切需要找回这一颇具精神性和中国味道的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在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中的位置。”

首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厘清的是材料,提示的是一种精神,强调的是一种有东方传统文脉的语言形态在当代艺术表达的可能性探索;而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则力图从漆艺“当代转型”的迫切追求中回归到对漆艺“现代性”的思考和梳理。

作为两届“漆艺三年”的策展人,皮道坚对于漆艺现代性的思考与梳理则要显得更具说服力:“对‘源’与‘流’的梳理令本届展览更具学科意义,至少会让人感到展览将会是一种漆艺学科意义上的呈现。亦即从漆艺语言的角度,组织各种不同风格、样式的古今中外优秀漆艺创作来向观众展示以天然大漆为物质媒介的东方古老漆艺的‘元语言’特质以及这种特质的现代流变。因为不只对于一般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而言,传统漆艺与现代漆艺都是相当陌生的领域。即便是艺术圈中人,对于漆艺语言的认识也大多不甚了了,乃至对于传统漆艺能否实现其现、当代转换并适用于当代表达颇多疑虑和偏见。‘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当代漆艺交流平台,其宗旨不仅是顺应经济与技术全球化的国际潮流使漆艺这一东方传统艺术媒介与方式的当代性呈现更具国际化的意义,吸引世界各国文化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更在于‘推动当代漆艺的学科教育,以及漆艺多向度和跨领域产业化发展,让漆艺重回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新漆艺走向国际艺术舞台’。”

漆艺的拍卖时代

漆艺的复兴与发展,不仅需要学院体系的推动已经艺术家的坚持,也需要在市场的流通领域中获得认可。相比较其他艺术门类的市场经营状况,漆艺作品在市场的流通领域仍旧比较少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漆艺作品的买卖与流通大多还停留于展览活动的出售以及藏家的上门求画,鲜有拍卖领域的介入,但随着众多顶级漆艺艺术家作品在一级市场的成功运作,终于将拍卖市场的目光成功的吸引到了漆艺领域,单件拍品成功上拍的案例也逐渐多了起来。2005年北京传是秋拍中,吴冠中与乔十光合作的漆画作品《江南古居》就以319万元人民币成交;中国嘉得2010广州冬季拍卖会近现代书画专场上,福建漆画家汤志义的墨莲题材漆画作品《沉默是金》以12万元的价格起拍,在多位竞拍人的激烈角逐之后,最终以44.8万元的高价落槌;在由福建省民间艺术馆与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完满收官上,郑益坤所作《有鱼图》以3万元的价格起拍,立马受到众多竞拍人的争相追捧,最终以24.6万元的高价落槌。
虽然单件拍品的屡次成功上拍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漆艺这一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的市场价值,但总是以点的形式呈现终归让人感觉多少有些不过瘾。于是乎,在2011年首个漆艺专场拍卖在福建东南拍卖的秋季拍卖会上出现,在以“当代漆画名家专场”为主题的漆画专场拍卖中,22件漆画拍品以100%的成交率以及414万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成功易主,而后,在2012年秋拍中,福建东南拍卖再次重磅推出了“乔十光漆画专场”,更是开创了国内首个漆画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专场的先河。此专场共上拍14件乔十光的漆画作品,最终以490.82万元的总成交额、100%的成交率圆满收槌,乔十光的经典作品《徽州民居——宏村月塘》最终以138万元成交。如今,2013年秋拍在即,福建东南拍卖又一次筹备了名家漆画拍卖专场,即将汇聚王和举、乔十光、郑益坤、郑修钤、陈立德、汤志义等名家的重要作品,阵容可谓璀璨夺目。如乔十光的《老福州》、王和举的《勐遮的小和尚》、郑益坤的《逍遥游》、郑修铃的《鼓浪屿》、陈立德所作的《欧行札记之双子教堂》与汤志义的《惠风和畅》等作品,都是画家漆画创作中的典范之作,代表了他们个人的漆绘风格。

漆画市场进入专场拍卖时代,不仅说明漆画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也能说明数年来对漆画市场培育的成效逐渐凸显出来。在当下,对艺术市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国内藏家以往多把目光锁定在传统书画、瓷器杂项、当代艺术等传统的收藏领域,而在近年整体市场表现疲软的情况下,较为小众的漆画却在东南一隅却表现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这也再一次地冲击到大众化收藏群体所固有的收藏观念。在“厚古薄今”由来已久的国内艺术市场中,当代漆画艺术或许能够成为未来投资收藏新的福地。其次,现代漆画的市场价值开始显现。从综合类专场到个人专场的成功举办,说明漆画在被市场所认识与接纳的过程中又上了一个台阶,市场的接受程度正好说明漆画的市场价值正在显现当中。最后,新兴市场的培育初见成效,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也增进了收藏群体对这一新兴艺术门类的投资收藏兴趣与期许。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