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内心没阴暗面曾因画不出残酷青春而痛苦
高鹏:我本科的作品再讲一点。在2000年的时候,风行着残酷青春。但是我的家庭很健康,非常非常健康,没有离异,而且我内心当中没有什么阴暗,所以这一类东西就是画不出来,很痛苦。而且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班平均年龄23岁,17个人,--我才18岁,好像还不到18岁--就没人带你玩,他就觉得你什么都不懂。
记者:乖学生。
高鹏:就是觉得你什么都不懂,而且他们关心的那些社会话题,我从来不感兴趣,当时也有画很多政治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对我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就不愿意画。
大学时做70多万字采访实录 验证我不是怪人
高鹏:后来我做了一件事情:列了我所有的问题,大概有20几个,去问跟我同龄的,同时进入大学的学生--不光是美术学院的,还有北大、清华,64所高校,一所一所进,每个学校选两个人,都是有代表性的专业和人,64所高校采访完。大概做了一个70多万字的采访,我内心一下子就豁然了,我发现我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觉得我不是怪人,因为所有人都一样。
这个社会是被同质化的社会,我当时就有一个概念:你全了解完以后,不管是学医的,学艺术的,学法律的,还是学什么的,表面上在说自己,但内心无非都是要赚钱养爸养妈,学英语考研,也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学医的,和一个学法律的,都是这样,赚钱买房,然后他爸他妈他女朋友、出国考研就是这么点事。
记者:共性都一样。
高鹏:对,我当时我就觉得我没有问题,我第一个解决的不是别人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我觉得我没有问题。
记者:所以你做的这些,包括你说的70多万的采访实录只是去为了验证自己不是怪人。
高鹏:对。
记者:你当时为什么觉得自己怪?
高鹏:所有人都在画残酷青春,我没在画。
记者:您觉得那跟你没关系?
高鹏:没关系,我觉得我不残酷。
神经质是形式上的 越那样越不艺术家
记者:您从小的家庭的背景、成长环境,一直是顺风顺水,爸爸妈妈没有离异的情况,你的青春没有经历过迷惘或叛逆?
高鹏:有迷惘有叛逆,什么都有。我当时认为,不那么残酷,不那么阴暗,就成不了艺术家。但我又想成为一个艺术家。
记者:可能在常人的眼中,艺术家的思维包括行为举止跟常人是不一样的,大家理解的艺术家是奇思妙想很先锋,有点神经质。
高鹏:这个是我当时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就是艺术家。但是我一定要成为艺术家,所以我就通过(做采访实录)这样的行为去解决。
我解决了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是一个正常的人,非常正常。而且艺术家--这也是我后来的艺术观,我接触了行业内大量的艺术家--我发现艺术家不是那样的,越那样讲究形式越不艺术家,越是形式上的越是假的,艺术家是本身的。这也是后来直到今天我都很坚定,也包括我自己跟艺术家合作的标准。
我现在没有什么性格 但我的棱角在里面
高鹏:他们(美术馆工作人员)知道其实我没有什么性格的。就是说他们只要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缺点--除非在工作层面有底线--否则的话我都不觉得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记者:有没有人说你可能经历那个阶段之后变得平和但因此变得很没有棱角,因为一个艺术家,可能他最重要的起码要有锐气,要有性格在里面?
高鹏:我觉得是阶段不同,我认为自己这个阶段就应该是这样的。现在这个阶段,是我自己很希望的一个阶段,可以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有我的棱角,但我的棱角不是表现出来的,我觉得那个特别外在,就像我跟你说的本科的表现,我觉得那个太外在了。而且我觉得艺术家其实是一生的,但我不是职业艺术家,我不是靠卖画活。我不需要告诉别人我是艺术家,我也不需要告诉别人我有棱角,或者我的作品有多么尖锐。我是什么样子自己很清楚,所以说我的棱角是在里边的。
人生总是需要这样一个阶段来满足虚荣心
高鹏:我现在接触的人基本上都是艺术家,我可以每天跟艺术家谈艺术,有看不完的画册,我走过的地方都是艺术品,我每天见的都是艺术品,自己休息的地方有咖啡馆和茶,这是我30几岁比较肤浅的理想状态,当然我付出也很辛苦,但是我想这样生活。
记者:也许这样会让你活得更好。
高鹏:我觉得我这个阶段很好了,包括穿上这样的衣服(指指身上的登喜路服装)。我觉得人生总需要有这样一个阶段,来满足自己的梦想或者是虚荣心。
记者:感觉你的内心很厚实很温润的感觉。
高鹏:这是艺术给我的。每五年左右,我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工作方式,或者自己的作品。这个作品结束了之后,就像电脑刷机一样,刷一次我就觉得在这个基础上我要做什么,再刷一次再做什么,这个就是艺术,就是我所说的艺术是宿命,我很感谢能有这个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人不是工作机器美术馆让人有判断力和文化享受
记者:你理解的中国的美术馆文化是什么样的?
高鹏:我觉得刚刚起步,中国的美术馆文化刚刚起步。
记者:那它承载的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对公众来说?
高鹏:我把美术馆和博物馆放在一起,两个一起说。
第一个是它的基础功能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的小孩子,他在书本上看到的一个仰韶文化的土罐,然后他的家长和老师,原则上应该带他到国家博物馆里面去看一看,亲眼去看这个仰韶文化的罐子是什么样的,然后在童年里面就会有比较立体的理解:仰韶文化,它的图片,和实际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
然后美术馆是什么呢?有的时候美术馆偏向于美术史的表达。无论是不是学艺术的,你都需要艺术文化的熏陶,就像我们需要听音乐,需要看电影一样。自己想要了解这个历史的时候,我可以一个厅一个厅,从15世纪,16世纪,17世纪,看到整个文化和艺术的变革史,人类在视觉语言上的变革。你就有这个基本的判断力了。
但是最低层面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概念就是,比如说我在周末的时候去哪儿?除了吃之外,周末我总得有个地儿要去吧。
记者:有一个更高级的地方。
高鹏:我希望找个朋友聊聊天,去哪里聊天呢?咖啡馆。那我可不可以去美术馆呢?你周末至少有了一个选择的可能性。除了睡觉,看电视,看电影,多一种文化选择,人不是工作机器,需要一些文化享受,美术馆就是你的文化享受选择之一。出国也是这样子的,也没必要说一天到晚躺在酒店里,也要去看看它的美术馆,公共历史古迹,这就是文化享受、文化选择。
当下艺术观有问题 艺术家和艺术品都以拍卖价格定论好坏
记者:美术馆和画廊呢?因为很多美术馆建好之后,可能因为运营问题、资金问题,他是打着美术馆的幌子干画廊的事。
高鹏: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根本的问题。文化艺术其实分成很多层,美术馆和博物馆,画廊,还有拍卖……每一项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画廊是这样的,我想买一个艺术品,但是我不能从美术馆买,我又不认识这个艺术家。那怎么办?就通过一个代理商--画廊这样的机构来购买艺术品,我可以跟这个艺术家建立起关系。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构和喜欢他作品的人发生关系。
那拍卖行是干什么的?拍卖行说得最通俗一点,它就像一个中介市场,通过公开竞价的一种方式,然后卖出去或者买进来。
目前为止大家过于关注拍卖,这是有问题的。大众因为没有经过普及教育,就觉得,画廊火就关注画廊,拍卖火就关注拍卖。但在价值观里面有很多抽屉,这个事情发生在哪个抽屉里边,就只能在这个抽屉里面进行讨论。如果把第三个抽屉放在第一个抽屉里面去讨论,用拍卖价格来决定艺术全部价值的时候,你就错了。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