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备受热捧
每逢双休日,众多兰州人有事没事总喜欢出没在隍庙古玩、书画市场中,在眼花缭乱中对着那些既分不清年代也辨不清真假的各类古玩、艺术品细细品味、慢慢琢磨,引发了全民收藏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文物艺术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但随之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收藏品的真伪如何识别?其价值究竟谁说了算?带着这些疑惑,记者专程采访了省收藏协会副会长、甘肃古玩书画协会会长、甘肃钧得轩收藏博物馆馆长杨晓钧。
藏市“老传统”亟须规范、改良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隍庙古玩市场就已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以古董、邮卡、钱币等为主的集市,每逢星期天临时排开的小摊足有30余个。一块塑料布,几只旧纸箱,一辆自行车,就是一个小摊点。”由于数十年对收藏的执著追求,杨晓钧成为了兰州古玩市场变迁的见证者和收藏发展的亲历者,他说:“当时,去隍庙买东西的人每周都来,久而久之就熟悉了。那会儿的‘好家’纯粹都是喜欢,几乎没人会想到去投资。”
如今,随着老百姓兜里的钱多了,收藏古玩者也越来越多,贩卖古玩的行业也火爆起来,不仅甘肃各地的藏家游走在兰州的古玩市场中,甚至北京、上海等地的收藏爱好者也屡见不鲜。但说起现在的“古董”市场可真的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不但收藏爱好者头痛,就连经营者也头痛。
杨晓钧说:“古玩市场是一个特殊行业,年复一年中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特有行规行约。其中,就有一条是古玩行业‘不打假、不三包,出售赝品不算骗人’。这个行规自古以来就有,现代社会的古董交易基本延用。在古玩这个行当,造假不叫造假,而是称为‘做旧’、‘修旧’。到如今,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这些所谓的‘传统’已成为了制约古玩市场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亟须得到规范和约束。”
“当古玩进入市场流通交易,它就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就应该受法律的制约和规范。”他认为:“古玩交易虽是一种特殊行业,在长期交易中形成了特有的行规,但法律规范是社会一般行为的总规则,当行业规范与之冲突时,则应服从于法律规范。目前的文物收藏热、文物市场热,正是反映了公众的文化需求,面对这样庞大的收藏群体和市场,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必须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勤学习、慎交友远离“伪收藏圈”
将现代瓷器抹上黄油,再用烟熏火烤一番,便成了年代久远的“古董”;一件刚做成的杨木家具,涂上黑墨,再上几遍大漆,风吹日晒几天后,摇身一变成了清朝哪个大宅子内官人用过的物件;战国“青铜小鼎”、“酒爵”以及“太平天国”的古钱等等,更是容易制作,把这些仿制的新铜件放在马栅草下,个把月出来便锈迹斑斑“古香古色”了;书画赝品更是仿得几可乱真,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以及弘一法师等大家的作品应有尽有,只要出手了便可“吃一辈子”,故精于此道者大有人在。
“这年头假货能赚钱,真货没人认的事屡见不鲜,看似火爆的古玩市场中能识别真货又买得起真货的实在太少。”尽管在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范下,行业自律逐步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收藏队伍的庞大和交易市场的繁荣,却依旧为造假、制假、行骗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无数的可趁之机,这一现状令杨晓钧感到十分无奈:“来古玩市场‘淘宝’的什么人都有,除了商人、公务员、务工农民,就连‘老外’也时常会欣然光临。在这些人中,初入收藏界的新手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进入收藏领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是入门必修课,不懂历史和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吃亏上当在所难免。在自觉收藏知识眼光还欠火候的时候,普通收藏者未必有渠道结识真正的收藏大家或鉴定专家。收藏物品,说到底就是收藏历史,没有背后的文化知识作为底气支撑而一味追高、求名,这在真正的藏家眼中只是“博傻”游戏。
如何尽可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古玩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呢?对此,杨晓钧认为:“务必要勤学习、慎交友。收藏本为雅玩,爱好者不仅需要具备灵敏的‘艺术嗅觉’,平日里还需多看珍品、精品,要从正规渠道积累专业知识,特别是要远离那些唯利是图的‘伪收藏圈’。当然,最初难免走眼买到假货,但识别出来也不必气馁,不妨将其看做前进路上所交的学费,更不应将这些假货当做真品转卖给旁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从中积攒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收藏层次。”
“证出一门”方有“光明”藏市
随着市场的繁荣和各类古玩收藏品价格的节节攀升,那些在射灯下“粉墨登场”的文物艺术品,其真假却成为了一场良心和利益的博弈。
“目前的现状实在难以言喻,就算是国家级的专家也良莠不齐,水平不一。对一件藏品,你说东,他道西,看法不一还会引发各类矛盾。更有一些专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丧失了良知,给钱说真,不给钱说假,有的甚至故意将真说假,将假说真。”杨晓钧说:“这些问题给收藏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不少刚入门的收藏者被诱导至死胡同而误入歧途,甚至在经济上蒙受重大的损失。还有一些收藏多年并有一定鉴赏水平的藏家,也在这种不良环境的熏陶下不知所措,人云亦云。”
据了解,目前文物价格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国家文物商店的收购价,一种是拍卖会上成交的拍卖价,还有一种就是现在火爆的电视鉴宝栏目里专家给出的专家价。这三种价格往往差异很大,给收藏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很多所谓的“专家”借机和不良商家一起炒作,只要有人愿意出钱,就可以随便开具大量明显造假的鉴定证书,给整个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带来了隐患。目前,亟须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发出权威的声音,组织正规专家组成评定委员会,让广大收藏爱好者期盼的‘证出一门’良好局面成为现实。
杨晓钧提醒广大市民,千万不要乱花钱买所谓的鉴定证书,真正的鉴定专家从来只鉴定古玩的真假和年代,不对文物进行估价,知识和眼力才是收藏成功的决定因素。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