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揆《青山闲居图》
我们现在所欣赏的《青山闲居图》(见上图)是明末清初颇有声誉的画家程正揆的一幅山水画作品。该图为纸本墨笔,纵 111.9 厘米、横 48 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图取“高远法”,不作奇诡之景,结构随意自然,画风朴实灵秀,充分展现出一种闲情逸趣。近景坡岸古木掩映下的小小茅庐中,有一文人临泉静坐。远山层峦叠嶂,峰回路转,一派山高水长之景,衬托出文人隐居之所的僻静与其内心的清净安宁。从笔墨风格上讲,此图师法沈周,用笔上则显现出元人黄公望的特点。画家以渴笔勾写山峰、林木、坡石、茅屋、溪流之形,复以淡墨皴擦,笔力充沛雄健。山石大多采用长披麻皴,以中锋运笔为主,线条长短相间,中锋、侧锋掺杂运用,略施重墨苔点,予人以草木茂盛之感。树干以双钩写成,以淡墨渲染,再以较浓重的墨色勾出叶片,表现出树木在夏季特有的浓碧。茅舍、草亭的笔墨简率而不失规范,点景人物虽几不可见、逸笔草草,然气足神全。画面右上画家自题七言绝句:“青山绿水好闲居,蔬食曲肱自乐趣。遥怜游侠白鼻锅,花落酒阑挥鞭去。”款署“青谿道人画并题”。后钤朱文方印“青谿旧史”、白文方印“臣正揆”。引首钤朱文长方印“青山白云之人”。整幅画简淡疏朗、逸趣天成,是一件精彩的山水画作品。
程正揆的画是直接师承董其昌的。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记云:“是时董宗伯思白为风雅师儒,先生折节事之,虚心请益,董公亦雅爱先生,凡画诀画理,倾心指授,若传衣传钵焉。”从现存画迹来看,程正揆师董,也师“元四家”和明代的沈周等。他的画笔出于董而又有变化,主要是掺入沈周和黄公望、倪瓒的笔意为多,着意于枯劲简淡的风格。而在结构上,他倾向于随意顺势、自然天成。至于设色,则浓施淡染,不拘一格。
程正揆对绘画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画贵简而不贵繁,亦主张学古人应从道理入手,认为“不知古人用意到笔不到之妙处,徒置死板丘壑……总在梦中”。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地通过绘画实践丰富自己的理论。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诸多绘画作品中得到印证。《青山闲居图》的构图暗合程正揆论画的主张,疏朗简练,通幅透露出其淡泊宁静的心态,与画意浑然一体。
“足迹尽天下名山”,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是程正揆所一贯倡导的。他被革职归田(1657 年)后,往来于江苏、湖北之间,或到庐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中游历,吟诗作画,寻朋访友。在这一时期,他所结交的朋友有石谿、龚贤、查士标、方亨咸等。他们在一起,或谈禅论佛,或讨论老庄,而更多的时候是在一起探究画法、画理,合作山水画。这一时期也是程正揆艺术创作的旺盛期。《青山闲居图》正是其这一时期的作品。画中不少物象组合与绘制手法,皆可在他的《山水轴》和《江山卧游图》中找到相对应之处,如用墨较为清淡、似有若无,气息古淡温润、宛若天成等等。
赞誉程正揆画的人十分多。周亮工《读画录》云:“海内士大夫,以画名家者,程青谿、顾见山及侍卿,可称鼎足。”笪重光谓:“本朝画法,必以青谿为第一。”石涛曾云:“此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震一时,得不难哉!高古之如白秃(石谿)、青谿、道山(陈舒)诸君辈,清逸之如梅壑(查士标)、渐江二老……皆一代解人。”这些人对程氏评价极高,但说程画为清代第一,却未必属实。然他的画自有特色,在清初画坛确实是令人注目的一家。程正揆(1604-1676),初名正葵。至清初,改名正揆,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谿道人、青谿旧史。湖北孝感人。明时任翰林院编修、尚宝司卿,入清又任工部右侍郎,后罢官,居南京,从事诗文书画创作。与石谿并称“二谿”。有《江山卧游图》等画作传世。平生所作诗文题跋,卒后由其子程大皋辑为《青谿遗稿》。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