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王春黎的创作手法很特别,他通过用相机和电脑显示器对某一图像不断翻拍,直到图像中的形象渐渐消解,如此,反复翻拍所得、已与原始图像相去甚远的最终画面便成为了他新的视觉经验的图像来源,其后再通过绘画与材料呈现出来,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和构建已经被模糊了的图像,如此反复直至最后隐隐绰绰,斑斑点点的影像即成为了他作品的视觉特征。以至于创作到一定阶段,视觉经验的积累使得不用再反复翻拍,只需抽离图像中的形象和颜色作为新的视觉特征进行创作,使之成为了他自己的一种较为固定的绘画方式。当观者欣赏时,我们只能依靠这残存的影像、凭借自己的想象还原或者构建当时的历史,而这种像是被时间冲淡了的影像却和时间的逻辑关系无关,是由机械复制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对于这样反复翻拍的创作手法,王春黎在他的自述中这样谈道:“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图像匮乏到泛滥的过程,我也不由自主地浸淫在图像的海洋中。在我的生活中图像的影响多于文字,认知事物的方式也多是用图像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然它也成为了我艺术创作的来源与对象。
我们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图像信息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它的视觉真实感。我从来都不怀疑人们通过图像传达事物的真诚意图,只是时常反思它的载体(图片、视频等)到底能多真实地反映现实景象,而这些图像又隐去了多少真实的视觉经验。
相信画画的人都有这种经历,曾经如饥似渴的翻阅画册学习大师杰作,待面对原作时顿然醒悟,原来画册与原作大相径庭。这就是图像承载上出了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了我创作的初衷。
我索性将错就错地无限放大图像承载的问题,一遍遍地在翻拍图像的基础上翻拍图像。我从未想过它最终的形象,反而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一张图像触动了我,它就像是破茧而出的蝴蝶,带我进入到一个新的视觉王国,所以我的这一阶段的作品名称都以“视觉阅读经验的多次方”作为前缀。
如果说‘视觉阅读经验的多次方’系列是将全新的视觉经验转移到画布上,那诸如‘号角’、‘鼓点’等作品我就是硬生生的在画面上改造一个现实。我将翻拍的过程用手工代替掉,通过画笔和颜色反复遮盖与重塑使之成为全新的图像。这种图像更像一种记忆,它斑驳、时隐时现,仿佛是现实和想象的结合体。
现在我在创作上很享受无数遍地翻拍图像使之消解所带来的陌生的视觉体验,也沉浸于反复遮盖与重塑的绘画制作感。”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王春黎目前作品的核心。他认为影像(图片、视频)是最能唤起时间记忆的东西,而它本身也是记忆和历史。图片中的影像如此清晰,而记忆中的影像却可能是模糊的,人的记忆多少会出现偏差,即使才经历过的片段或看过的影像,所以记忆总是由现实和想象构成。
王春黎通过画面中来自现实、有历史功能的图像的消解与重构来重塑我脑海中的记忆。这种消解与重构的过程就是一段历史,它总是会在前者的基础上去进行,如果记忆中原始的影像有误,那么还原的记忆就有可能是错上加错,也可以说没有一就没有二,没有二就没有三,以及四、五、六······直到还原他脑海中现阶段最“真实”的记忆。
编辑: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