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官方机构介入民间收藏的论战并非没有益处,当下乱象丛生的艺术品市场需要国有文博机构来“保驾护航,指引方向”。
随着越来越多热钱涌入艺术品市场,拍卖行里流通的拍品也越来越杂。其中,古代书画尤其扑朔迷离。
近几年,黄庭坚的《砥柱铭》、齐白石的《群龙入海图》、宋徽宗的《千字文》等书画名作都曾以过亿元的成交价拍卖,并引发了业内关于藏品真伪的争议。
2013年9月,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在纽约苏富比拍得苏轼的《功甫帖》。《功甫帖》的竞拍经历了70轮鏖战,刘益谦此次出手备受关注。而此后上海博物馆对《功甫帖》的质疑把这场官方文博机构和民间藏家的口水战带进了马年。《功甫帖》的真伪之争成为2014年收藏圈里的第一个大事件。
《功甫帖》是苏轼写给朋友郭功甫的告别便条,全文仅书有“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9个字。目前为止,该手稿已经流传900多年,历代收藏家对该藏品的评论都很高。
拍得《功甫帖》的刘益谦是艺术品投资老手,每年的投资额都有数亿元。对于刘益谦来说,5000多万的价格稀疏平常。但令刘益谦没想到的是,拍得藏品三个月后,《新民晚报》上的一篇文章令他手中的《功甫帖》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3年12月21日,《新民晚报》在《拍自苏富比的<功甫帖>被指伪本》一文中写道:“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3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向本报独家透露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过他们鉴定与考证,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
此文一出,立即在收藏界激起千层浪。收藏名家马未都在《锵锵三人行》中分析上海博物馆此举引发争议的原因时说,首先是官方机构很少介入民间收藏;其次,鉴定结果发布不符合常规流程,学术界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述文章,再被大众媒体报道。
对于上海博物馆只有结论没有论述过程的鉴定,刘益谦并不买账。他连发两篇声明,催促上海博物馆尽快公开学术文章,拿出有力证据。
在第一份声明中,刘益谦对上海博物馆介入民间收藏的做法颇有微词,文中提到“在我以往的概念中,官方博物馆的从业人员由于受文物法等相关法律的约束,是不能随意对艺术市场的交易和艺术品发表有针对性的评判的。”
介入艺术品收藏行业二十多年,向来大手笔的刘益谦拥有强大的顾问团队,在声明中,刘益谦对自己的投资水准颇有信心:“我创办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定于明年三月开馆,购买《功甫帖》之时,考虑到这件作品的重要性,以及张葱玉、徐邦达等前辈专家对此作品的一致肯定,确实是准备在开馆时展出的,我个人也觉得学术顾问对此不会有异议。”
第一份声明催促上海博物馆发布学术文章未果,刘益谦于12月26日再次发表声明,质疑上海博物馆“双钩廓填”和提跋证伪的鉴定结论,并质疑对方的学术水准。
与此同时,苏富比拍卖行也表态,坚称《功甫帖》拍卖前经过专业鉴定,确为真迹,并向刘益谦承诺,拍卖行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专家,对藏品进行二次鉴定。
上海博物馆在多方压力下,于12月31日表示,博物馆将在元旦当天公布完整的研究报告。
第二天,上博的研究报告如期在《中国文物报》上刊登。研究报告由两篇文章组成,全文一万四千余字。在研究报告中,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从气韵、题跋、笔法等方面对《功甫帖》提出质疑。
单国霖《形体极相似气韵却不畅——苏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一文认为,《功甫帖》中大部分笔法风韵流畅,但有些地方却显得别扭;个别字迹、笔划出现缺口或墨痕微凸,不像一笔写就;题跋书风也与翁方纲(清代书法家)书体相去甚远。因此,此帖有临摹之嫌。
而钟银兰、凌利中的研究报告《“从法帖中双钩”——析<刘锡敕><功甫帖>墨迹钩摹的性质》则认为,刘益谦在苏富比拍得的《功甫帖》为拓本,且破绽甚多:“因‘墨迹本’显示出缺乏自然书写的种种特征,故墨韵神采、节奏韵律等皆黯然失色。撇开‘墨迹本’中如‘苏’、‘别’等字外轮廓有明显廓填痕迹外,‘拓本’中非人工自然书写而莫名产生的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以及石刻中不甚自然的牵丝、飞白、散毫、枯笔等运笔与笔触,出现在‘墨迹本’中。”
上海博物馆的研究报告并未能平息这场真伪之争,刘益谦1月2日放出第三篇个人声明:《回归学术,回归理性》。
他认为,《中国文物报》刊登的研究成果虽符合正常学术论文的规范,但文章竟是以三位研究员个人名义发表,而且观点不尽相同,内容相互矛盾,不具备应有的说服力。
刘益谦表示对上海博物馆先粗暴定论,再分析找补的行事风格不予原谅,称将“保留通过各种(包括法律)途径追究责任的权利”。
苏富比拍卖行也对研究报告做出回应。1月3日,拍卖行在其官方微博中强硬表态:“苏富比不同意各文章中的观点并坚决认定《功甫帖》为苏东坡的作品,并将于十天内作出回应及保留所有法律权利。”
目前,这场民间收藏与官方机构间的真伪之争仍无定论。刘益谦说,《功甫帖》会如期在龙美术馆展出。
九年九件争议拍品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2013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以1.41亿港元拍出。鉴赏家张量冠认为画工和低款不符合明代青花瓷的特点。
唐英像寿山石雕
2013年6月在国外小型拍卖会上以200万美元成交。有石像收藏家认为古代没有为自己做雕像的惯例,且石雕上的诗文与唐英风格相去甚远。
张大千《泼彩山水》
2013年1月在济南翰德轩以2.5亿元成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该画作的“泼彩”风格与张大千该时期的创作风格不相符。
徐悲鸿油画《九方皋》
2012年6月在上海宝龙以8900万元拍出,该画争议在于画风粗糙,但藏家张振宇认为作品材料只有当时的大家才会使用,坚信这是一幅难得的好画。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
2011年5月在嘉德春拍落锤3.7亿。由于真伪争议,截至2013年买家仍未付款。
齐白石《百虾图》
2011年5月在深圳以1.2亿拍出。齐白石后人认为此画不是真迹,就算是齐白石的作品,1.2亿价格仍有虚高之嫌。
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
2010年11月在伦敦Bainbridge拍卖行以4300万英镑被一位中国藏家拍得。BBC古董节目曾将瓷瓶鉴定为“手艺精湛的仿制品”,中国藏家一直未付款。
黄庭坚《砥柱铭》
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以4.368亿元拍出。河南藏家王宝良指其为赝品,但多名专家坚称确为黄氏晚年作品。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以2.3亿元人民币拍出。文物鉴定者林海东认为此罐青料与元代惯用料不符,绘图也有剽窃移植之嫌。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