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语境中行进 “策展的理由及其批评”研讨会召开
0条评论 2014-04-13 22:54:3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邓国强

研讨会现场照片

研讨会现场照片

2014年4月12日下午,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二届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为主题背景的“策展的理由及其批评”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进行。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担任了此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胡斌、《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展人段君、付晓东、鲁明军、卢迎华、王萌等人出席并参与讨论。

第二届双年展以“策展作为立场”为主题,以一种超经验、超策展、超翻译的方式为当代艺术实践提供了许多的参照和思考,并延伸出关于策展人与策展机制的议题探讨。主持人王春辰在研讨会伊始介绍了此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关于策展及策展人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及艺术实践之间的几个问题,关于策展的未来发展也是讨论的重点,希望在讨论中得到思考,推动对策展的研究。

以历史作为切入点

对于策展,从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解读,可以为策展带来更为全面的思考方式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胡斌首先以策展活动中关于艺术史观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了论述。随着艺术史学科的发展,一种新艺术史的视角也在指导着策展的实践活动,历史性叙述的策展有必要对以往艺术史的建构质疑,在艺术史的视野中,西方艺术为尊,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后现代理论才使得非西方国家的现当代艺术能够进入西方的视野,因为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是否认非西方现代艺术的,由此激起西方和非西方国家策展、批评家对于这种国际化路途的不同反应。对传统艺术史的叙事框架的打破,并将全球范围的艺术史介入策展实践中,对中国的策展人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艺术史阐释系统来应对中国当代艺术多取向的现象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卢迎华则认为策展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历史文本视觉化,而是试图让历史更透明,试图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让观众对我们的历史进行一种直接的观看,探究历史背后的真实。“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展览是卢迎华与艺术家刘鼎共同开启的研究计划,旨在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观看逻辑和方法论进行重新反思、评估和描述。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献所详述这种占据创作主导地位的样式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识和逻辑如何持续在我们工作中产生回响。“回响展”的研究把观看中国当代艺术的时间,推到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将其作为一个阶段性的起点。“将反叛和对立与官方体系的姿态和立场作为界定当代艺术的起源的叙述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缔造的是一种投射。作为国家活动范畴的政治构成了现代政治最根本的特征,重构正确的行动必须以更新这一特定的政治模式为前提。”在面对艺术与社会历史的关系问题上,卢迎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立足实践实为策展之道

在讨论的现场,付晓东以其策展实践作为案例,对策展的要点进行了阐述。付晓东提出了来自与亚里士多德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并强调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矛盾和交错。个体化的艺术创作如何参与进世界的网络格局中来,并使世界对其作出反应?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极端个体”和“参与中的空间”。在策展的过程中,要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从而让策展的实践与艺术家的艺术诉求以及观众相呼应。

同样重视策展实践的还有策展人鲁明军。一方面,他认为双年展影响力式微,逐渐为博览会所取代,当代艺术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另一方面,他提出 “多维度的展览史”的概念,除了中国展览正史以外的中国展览边沿史,这些经验可能更鲜活,更值得我们去梳理去反思。此外,鲁明军介绍了“比翼艺术中心”和“没顶公司”两个艺术机构,这两者的经营模式和发展道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从他治到自治的过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建构,并主动应对艺术生态中的活动。鲁明军最后谈到,不反对学习西方,但要警惕方法误置、架空问题。他希望展览实践要回到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问题。

在研讨会的最后,盛葳关注了策展活动中的地域和历史之间的矛盾;夏可君则从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深入的探究;王萌则讲述了在中国国家美术馆中艺术与国家文化战略间的问题。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