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所有古玉都有收藏价值?
0条评论 2014-05-12 14:01:33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许悦

水晶跪立应龙

水晶跪立应龙

玉钺

玉钺

古玉偏重艺术性

新玉偏重工艺性

主持人:古玉不但很少有大器,玉质更是比不过新玉,玩古玉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刘云辉:中国玉器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几个高峰,每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总体来说,早期的玉器更具艺术性,到了晚期的玉器,基本上我们都认为是工艺品了。

玉器在古代社会中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被赋予人文之美。早期的玉器很多都是礼器,寄托着当时人的信仰,沟通天地,也是身份的象征,文化内涵很丰富。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深远,早在2500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将人的美好品德与玉的温润光泽内质联系在一起。

而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逐渐有了认识,敬畏之心大减,玉器的作用慢慢变成了祈福、辟邪吉祥的一种寄托。

刘晓雄:就好像汉代的玉器,造型灵动、线条流畅,虽然本身的玉质不怎么样,但是拓片以后线条非常清晰灵动,那个感觉和近现代的玉器很不一样。近现代的玉器太多借助机械的手段,感觉硬邦邦的。当然,我也不否认当代也有一些大师工艺很好,但你细细琢磨比较就会发现,那个味道真的是不一样的。汉代玉器的信息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但到明清之后就没有这个味道了,没有太多文化内涵了。

并非年头越早的古玉价值越高

主持人:现在流传下来的古玉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是不是所有的古玉都有收藏价值?

云希正:古玉的价值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果是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一件古玉价值的高低,是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这三方面来衡量的,然后分为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并不是说年头越早就越好。

比如说这次省博展出的玉钺,我们几个专家都承认是钺中之王。玉钺是神权、王权、军事指挥权集于一身的象征物,后来变成王者手中的权杖。石钺有很多,但玉钺并不多见。这次展出的玉钺,接近距今4500年前陕西襄汾陶寺文化玉钺的特征,之前发现的陶寺文化玉钺长仅16.6厘米,而这件玉钺长38.8厘米,在史前玉钺遗存中是最长的,所以我们认为它的价值高。

又比如说这次展出的一件东汉水晶翁仲,跟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翁仲风格很接近,但河南等地出土的翁仲高度仅在2.9-4.1厘米之间,而这件东汉水晶翁仲高16厘米,应该是迄今发现最高的一尊水晶翁仲。

刘晓雄:一件古玉价值的高低,跟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跟墓葬主的身份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同时期的古玉可以分为普通品、帝王玉、民间玉等等,价格差别非常大。

现在很多人都说“古玉卖不过新玉”,我并不认同,关键要看什么样的古玉。如果是同样大小的一件圆雕动物,汉代的价值肯定比明清的高,

玩玉器的群体可以用金字塔来打个比方,玩新玉的人在金字塔底层有一大堆,慢慢往上是一些玩明清玉、玩中古玉、玩高古玉的。有些新玉玩家玩着玩着,随着认知度的提升,就会一直往上追,变成古玉玩家。在我介入古玉收藏这20多年来,高古玉的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收藏心得

偏激的人不能玩收藏

主持人:刘晓雄先生玩古玉20多年,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跟藏家们分享?

刘晓雄:20多年一路走来,寻寻觅觅,面对各种诱惑,能够坚持下来的确非常不容易,至今我没卖过一件藏品。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走上这条道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可能就是兴趣爱好吧。我也走过弯路、打眼交过很多学费,玩收藏买到假东西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关键是不要一路错下去,那就真的完蛋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对老师、找对专家,还要跟行家之间多一些沟通交流。

我有很多朋友一开始一起玩古玉,但很多人中途放弃了,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因为有着一颗平常心,没将收藏当做投资,而是在收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纠正、提高。收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买到一件东西,一个行家说假,一个专家说真,另一个专家又说不靠谱,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和一定的定力,你很容易会纠结,时间长了,就云里雾里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如果再带一点功利心,急功近利的话,买到假东西打击就很大。所以玩收藏的人性格千万不能偏激,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要不收藏就不是一种乐趣了。

其实一件东西有人说真、有人说假这很正常,有时候十个专家都可能会有十种说法,关键是收藏者自己有一个底线。比如说一块古玉,有人说是汉代的,有人说是春秋的,还有人说是战国的,这不是原则性问题,只是断代有争议,只要是老东西,没必要计较短短一两百年的争议,自己慢慢去研究就是了。

主持人:那你是如何平衡各方意见的?

刘晓雄:收藏这一行有三家:专家、行家、藏家,我认为这三者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现在社会上这三家的矛盾比较大,经常是同样一件东西行家、专家各有看法,藏家对行家也有一些意见,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其实这三家本来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各有所长,三个专家三个不同的观点我都正面吸收的话,对自己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刘云辉:刘先生这样的收藏家真的很少有。他的藏品涵盖上至距今5000余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下至近现代时期。史前时期如有红山文化的玉联璧等,良渚文化的神面纹玉琮等,有龙山晚期文化的玉璧等。进入历史文明时期,藏品中除夏代之外,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代、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玉器几乎没有缺环,基本上可以自成系统,这在收藏家中实属罕见。

云希正:要收藏就首先要做好功课,不能盲目地收,偶尔可能会碰到一件好东西,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交学费,抱着捡漏的心理玩收藏是不行的。收藏最终还是取决于收藏者本身的学识,你的眼力需要依靠你的学识,学识不仅仅是从书本上来的,还要研究各地考古出现的东西,找到收藏可以借鉴的标准器。

古玉收藏误区

一、求大求美

一些收藏家往往喜欢收藏体形大的、圆雕的、造型奇异的高古玉,殊不知这正是仿古作坊投其所好制作的仿古玉。唐代以前,由于受运输能力所限,玉料的块度较小,而且玉器的用途以佩戴为主,因此玉器的体形不大,基本上是片状,很少见陈设用玉,这是基本规律。目前市场上很多看上去大而美的高古玉都是仿品。

二、贪图便宜

很多收藏家都有这种心理,认为市场上可以捡漏,花小钱买好东西,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古玩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收藏群体急剧扩大,连海外的中国文物都回流到国内,加上现在的社会资讯十分发达,捡漏的机会基本没有。“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对于每个收藏家来说都是真理。

三、过于心急

传统收藏家把收藏古玉当作闲情逸致,穷其一生所收藏的古玉不过一二百件。但现在有一些收藏家财大气粗,认为只要投入巨资就能收到大量古玉,这是违背收藏规律的。他们在三四年内一口气购买几百件古玉,结果大部分是仿品,这些仿品一眼望去用料、雕工、沁色几乎一致,显然是某一地作坊的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古方)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