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挡在“国”字号之外的毕加索、莫奈展
策划莫奈大展的谢定伟首次不得不黯然告别国有艺术场馆始于3年前,那时他策划了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毕加索大展”。据谢定伟介绍,“毕加索大展”定于2011年10月份举行,提前一年多,他们就在同当时位于南京西路的上海美术馆商谈展览场地事宜,几乎就决定要租用上海美术馆的展厅了,然而就在当年的3月5日,上海美术馆因落实国家关于美术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政策,不得再收取入场门票(对于少数特殊展览,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低票价)。
“民间主办的大展没有国有资金支持,收入完全靠门票和衍生品收益。如果不能收费或者只能收取低廉的票价(毕加索大展市场定价80元),我们连成本都收不回。”谢定伟当时认为这样展览没法办下去,只得临时更换,四下寻觅新场地。
历经多番折腾,毕加索大展最后以1000多万元的场租费敲定在彼时的“世博中国馆”(现中华艺术宫)举办。高昂的场租费加上场馆改造费,使得其花销竟然超过预估最大笔的开销——借展费,令成本骤然提升。即便展览最后吸引了20多万人,社会反响也不可谓不热烈,但成本难以回收已成定局,当年这桩往事至今仍然是谢定伟心中的一大遗憾。
到了今年要举办莫奈大展,谢定伟又遇到了同样的场地问题。因为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国有专业美术馆办展事实上没有任何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其一,在于中华艺术宫作为公益性质的美术馆其场地不能随便出租给别人办展;其二,中华艺术宫即便举办特展,也只能最高收取20元的门票(莫奈大展门票最后定价为100元),我们根本不可能收回成本。”最后莫奈展落地在不收取任何场租费的购物中心的地下层展出。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受到法律保护”,在艺术界理当也是如此。而在谢定伟看来,“全国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与“美术馆基本展览实行免费参观,对于少数特殊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低票价”的规定,间接造成了民营策展企业的办展困境,同时相关部门又没有出台新的政策来协调大环境,营造民营企业与国有场馆之间的合作空间。
免费开放的积极意义与压力
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不可否认的是,总体意义是巨大的,也是积极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
以2008年2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起点,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从多位博物馆资深从业者的描述,以及当时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可知该政策实行之初对博物馆界而言意味着一场自上而下的免费运动,对公众来说更是十分振奋人心。
据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介绍,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浙江省博物馆是实际上的先行者,早在2004年元旦,浙江省博物馆就自发地提出并实行免费开放,是当时唯一一家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
而陈浩也因此备受当时博物馆界的质疑,“反对我的声音蛮多的,他们说浙博免费开放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因为后来该政策在全国推广开之后,其他博物馆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压力。”
2007年,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调研中,湖北省博物馆则充当了排头兵的作用。时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在公开场合谈论道,“2007年9月5日上午,国家有关领导人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其间谈到让更多的公众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的问题,希望湖北在中部地区带个头,实行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在2008年2月《通知》下发之前,湖北省博物馆已经于2007年11月6日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介绍,2008年是免费开放政策全面铺开,而此政策早在2004年就有所推动。“之前要求博物馆一个月有2天免费开放或4个半天免费,或者对有组织的学生团体免费开放。到2006年,政协、人大委员屡有提案,要求免费开放。”
位于上海最核心的地段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在当时实行的是收取20元人民币的低票价政策,并且对学生、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
随着免费开放一纸政令的到来,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据悉,上海市符合免费开放政策的博物馆共29家分三批先后免费开放。
按照《通知》要求,免费开放范围包括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不在免费开放要求之列。换言之,行业性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不在国家要求的免费开放之列。
依据国家文物局网站可查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核准备案博物馆358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054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473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581家);民办博物馆535家。这意味着以2011年的数据来统计的话,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2473家中除去少数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全国符合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至少在2000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实际免费开放的数量远不止于此。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原本并不在国家要求免费开放之列的行业性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也纷纷加入免费开放之列,一则可能出于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排除一些博物馆是为了顺应社会上博物馆免费开放潮流。
例如,上海共有各类博物馆120余处,其中文物部门所属博物馆30多处,行业性博物馆60多处,民办博物馆14处,其中符合国家规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29家,但事实是,除少数几家行业性博物馆如上海科技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和少数几家民办博物馆如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动漫博物馆仍然需要收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到90余家,约占上海博物馆总数的75%。
一位资深文博从业者表示,“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博物馆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全国性地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否免费开放,一直是国内外博物馆界不断讨论的话题。
反对者认为,博物馆本来采取的就是低价门票政策,人们不愿意进博物馆不是因为消费不起,而是兴趣点不在于此。免票与否,不会影响到博物馆目标观众群的消费意愿,鼓励的只是一部分可看可不看群体和各种怀其他目的进博物馆的人,博物馆挤进过多人流不仅破坏参观环境,还增加了博物馆管理难度和运营成本。
赞成者从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博物馆唯有义不容辞地去提升自身的服务去适应免票政策带来的挑战。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免费开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家进博物,如果因为经济困难考虑免费,那是可以的,但是上海博物馆的门票原来就只卖20元,不是大家消费不起这20元,而是本身对参观博物馆没有兴趣。”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鼓励大家进行精神消费,全民免费,不利于培养公民更多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人们愿意花高昂的价钱去买一件奢侈品,为什么不能花钱进博物馆看展览?”
“博物馆免费还是需要国家财政买单,这也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最先要保障公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一味地、随便提高标准。现在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免费开放,甚至将鼓励免费开放作为一种政绩。”葛剑雄说。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朱顺龙认为,“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最能体现个人的价值选择。博物馆的展览是存在一定的目标观众群的,取消博物馆的参观门槛,实际上给‘偶尔观众’(没有特殊兴趣,仅仅是出于一般兴趣或因为博物馆在附近)和‘稀有观众’(去博物馆只是出于偶然的原因,如打发时间、避雨等)一种误导,认为‘免费的午餐’不去白不去,令博物馆、美术馆沦为旅游团参观的免费景点,而熙熙攘攘、人满为患的参观环境是不符合博物馆参观规律的,会给那些真正要参观博物馆的观众造成干扰。”
宋向光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公立的博物馆,它免费或是收费,体现的是政府的态度或者政府在整个发展规划当中对博物馆的定位和博物馆作用的一个考虑,我们国家的博物馆虽然免费开放,但是很多专家其实并不明白免费开放的目的和作用。”
“之前博物馆更多地侧重于藏品的收集、整理、保管,策划的展览也比较贵族化,对社会公平考虑得不是太多,通过免费开放政策大家对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博物馆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观众在展厅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博物馆的馆长在抱怨观众的层次低,我认为这不是一位具备基本素养的博物馆从业者应该有的态度。”宋向光说。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