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六年之痒”看免费
0条评论 2014-05-14 10:37:3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若茜

“一刀”切不出公平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博物馆进入免费时代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方面像北京、上海等旅游热门城市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常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比如201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元代青花瓷器特展、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2013年落幕的美国克拉克艺术馆藏19世纪法国油画精品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等,这些展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众涌入博物馆和美术馆,甚至出现排队都轮不上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馆则拿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和补助,无需再为吸引观众而挖空心思策划展览,一些博物馆则碍于经费紧张,办不起高端的特展、大展,出现博物馆整体办展水准下降,展览周期变长、复制品增多等状况。

朱顺龙介绍,据他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行5年有余,一些负面效应已随之显现。“博物馆展品常年不更换,以往3个月一换,半年不换就要受到专业参观者的诟病,现在经常不更换;复制品越来越多,以前一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复制品不能超过5%,随着参观环境变差,真品损坏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博物馆为了规避风险,以复制品替代真品,复制品所占比例上升到百分之二三十;与此同时,珍贵文物出现数量也越来越少。轮换珍贵文物,对文物寿命有影响,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原来是专业的场所,有着挑剔的参观对象,随之变成旅游景点之后,没有人挑剔了,很多博物馆也懒得做这个事情了。”

一位文博界资深从业者表示,他并不反对博物馆免费开放,但是他不赞成这种撒胡椒面式一刀切的免费方式。“我国的博物馆种类众多,办馆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隶属关系多元化,身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博物馆其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样不加区分地免费开放,容易适得其反。”

作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先行者和支持者,陈浩认为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上可以“切刀”,但是不能“一刀切”。“有条件的博物馆和通过创造条件可以达到免费开放要求的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有些博物馆不具备免费开放的条件,不适合免费开放的,我认为不应该勉强去免费开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客观,要实事求是。”

闸北区革命史料陈列馆是隶属于区级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年运营经费大概在100多万元,参观人数为1.5万每年。其支部书记周国成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通知》出来后,他们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但实际上从2007年建馆以来,他们的宗旨就是免费开放的,从来没有收过费。“考虑到我们是以陈列中共党史、公史为主,比较枯燥,感兴趣的观众肯定不及一些艺术类的展览多,如果再收门票架设门槛,可能来参观的观众就更少了。”

还有一类像上海的青浦区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属于中等规模博物馆,有一定的地方特色,通常位于繁华都市的近郊,其客流量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市民和去近郊旅游观光的人群。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因素——与城市拉开一段距离,一方面受市中心热门博物馆的热门展览冲击较小,另一方面又吸引了部分来近郊旅游观光的游客,因而,在免费开放之后,客流量在一定程度内得到提升,但又在展厅的功能承受范围之内,不至于陷入爆棚的困境。其免费开放后博物馆面临的冲击很小,依旧妥妥地运转着。青浦博物馆副馆长王辉认为,免费开放也不失为一项不错的文化惠民政策,更为该博物馆挣得了好口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坚定要收费,而且价格还不菲的民营美术馆的展览,却依然能够吸引到人数众多的观众,他们的观展热情没有因为需要支付门票而有所降低,可以预料的是,倘若不是因为设定了收费这一门槛,观展的人数必定会失控。

比如近日刚于人民公园内上海当代艺术馆闭幕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展览,闭幕当日的上午10点,来参观的人流已经在上海当代艺术馆门口排出了300多米的长队。等待20多分钟如愿进入展馆之后,发现偌大的展馆内也是挤满了人,每看一幅画、观摩一个装置作品,步履都要顺着人流缓步挪动。而稍微热门一点的展厅,排队的人要从二楼展厅门口顺着楼梯一直延伸至一楼。该展馆显然没有按规定限流,因为参观人数多到已经妨碍人们正常观展的地步。这样一个展览,它需要收取50元的门票,展馆外面也有不少黄牛在倒票,以“无需等待,直接看展”为噱头,但是票价高达200元,亦有不少热切看展的观众为此埋单。据该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2013年12月21日开幕至今,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参观人数达到33多万。

同样如莫奈大展,由于是民营企业参与主办的艺术展,其门票售价在100元,但是从开幕至今每天仍不乏排着长队等候看展的人群,其最高一天的接待量达到7000人。据谢定伟介绍,五一假期等待时间会达到一到三小时。

而上海博物馆的几乎每一个特展开幕,都会引发人们类似的观展高潮。

由此可见,一家博物馆能否吸引到观众取决于是否有好展品、好展览。不问博物馆性质、地域、不分展品好坏优劣一刀切地免费,未必见得就是一种公平。曾有专业人士建议,对那些文物资源丰富,陈列展览新颖,观众数量饱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博物馆不应该急于免费开放;对那些观众量不大的博物馆、纪念馆,应尽量予以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实行免费开放。“想要不这样‘一刀切’,显然也并不这么好操作。一旦开了一个口子,就有人会打擦边球。”谢定伟说。

国外的博物馆免费吗?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收费政策各不一样,选择免费或者收费要看各国对博物馆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西方很多国家从社会角度考虑,把博物馆作为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机构,将其视作一种社会发展的投入,而不是把它作为文化消费品,更类似于办教育,办图书馆。比如英国是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认为不能让门票阻隔了低收入人群,令他们不能进入博物馆或利用博物馆,因此,很多由政府主办的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不过从上个世纪80年代撒切尔以后进行公共管理改革,一些政府主办的博物馆开始收费。但是从2003年开始博物馆政策又重新改过来了,公立的博物馆也还都是免费开放。

美国是把博物馆作为民间的文化权力,政府对博物馆事务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得很少,让社会自己去筹措资金,来办这个事情。美国人商业、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如果政府投钱多了,可能会影响到博物馆的管理层对博物馆发展的判断和管理。但是,美国的公立博物馆有不少是免费开放的,有百分之七十是政府拨款,考虑到既然是纳税人的钱,就不能跟纳税人再要一回钱了,它们的思路也是博物馆是一个教育机构,要给市民提供低门槛地接触高端艺术品和收藏的机会。

法国采取的是低价门票政策,它尽管收费,但是很严格地要求博物馆每月得有两天是免费开放,两天之外的话,晚上也有一个时间段是免费开放的。法国博物馆的基本原则叫艺术属于人民,博物馆所有的艺术品、产品都是属于人民的,政府的责任就是让人民有权利来利用、享用和接触这些艺术品,它采取适当收一些费。博物馆是由国家财政投入,跟这个国家的富足程度有些影响。另外很多著名的博物馆都是旅游胜地,它们会考虑让外国人也要交点钱。

温州博物馆:如特展收费,可提升展览质量

温州博物馆属于地级市博物馆,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展厅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其中有三个常设展,三个临展展厅,是2008年《通知》下发后最早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2011年被浙江省文物局评为免费开放最佳宣传和实践博物馆。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伍显军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介绍,在免费开放前的2007年,其参观总人数大概在30多万,之后逐年上升,2012年参观人数为79万,2013年参观人数为94万。这其中既有免费开放政策带来的人气,也有人们日渐把参观博物馆作为重要文化活动的因素。

“观众构成中学生占一大半,还有很大一部分增量是之前不舍得买票进入的外地来温务工人员,免费开放之后,他们会把来温州博物馆作为闲暇时期的休闲方式。”伍显军说。

据伍显军介绍,按照展览预算经费,温州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约16场,包括一场比较大型的展览。其年运营经费在八九百万元。中央财政给的免费专项补贴每年只有固定的100多万元,除却其馆内极其有限的服务性创收项目外,其余都由地方财政支撑。

“近两年来,随着温州全市经济的不景气,政策收紧了,财政审批更严格了,经费也逐年紧张起来。”伍显军说,“这两年我们都没有引进高规格的大型展览。比如前段时间在杭州举办的敦煌文物展,这种展览很贵,需要200万元。像这种200万元的大型展览,我们一般要申请专项,但现在肯定更难批了。”

今年,温州要接受历史文化名城考核,温州博物馆被要求必须策划20多个展览,比往年还多了5个。“预算没有明显提高,可能都要申请专项。”伍显军说,作为一位地级市的博物馆副馆长,他是赞同地方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不过他也承认,“如果特展收费,可减轻财政负担,提升展览的质量。”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