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时代的博物馆生态
上海博物馆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免费开放前,上海博物馆参观总人数112.08万,其中学生数量20.72万,外宾数量43.6万,学生与外宾所占比例分别为18.48%和38.90%;2008年免费开放第一年,参观总人数激增到151.16万,其中学生数量19.91万,外宾数量31.4万,学生和外宾所占比例分别为13.17%、20.77%;2013年参观总人数为194.64万,其中学生数量为18.23万,外宾数量27.98万,学生和外宾所占比例分别为9.37%、14.37%。免费前后参观人数成倍增加,但是学生和外宾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此前博物馆针对学生团体实现减免门票政策,免费开放后,学生认为属于他们的优惠待遇没有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伍显军认为,之前博物馆为吸引客流量,都会进校园做推广,免费开放后,博物馆针对学生的推广活动减少,导致学生参观人数骤减。
据陈浩介绍,浙江省博物馆在2004年实行免费开放之后,参观人数成倍增长。免费开放前参观总人数在20万左右,免费开放后达到120万。2009年位于市中心的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开馆后,参观总人数又进一步提升,2013年达到240多万。
博物馆免费时代来临,客观上为博物馆增添了许多人气,一改过去某些博物馆门庭冷落的尴尬,也不可避免地增加博物馆管理难度和运营支出。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生态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呢?
全国公立博物馆的运行经费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和门票收入,越是中、西部等边远地区的博物馆,对门票的依赖越大。国外博物馆惯用的发行彩票或减免税收以鼓励民间捐资支持博物馆的发展在国内尚未通行。所以这一轮的免费开放是由政府财政埋单的。
2008《通知》规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单位门票收入减少部分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运转经费增量部分由中央财政分别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进行补助。”
如何理解“中央财政分别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进行补助”呢?宋向光解释称,“免费开放后,运转经费增量部分补助数额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产生,东部经济较发达省份,由中央政府补助20%,地方政府补助80%;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中央政府补助80%,地方政府补助20%,以此类推。”
“对于博物馆而言,免费开放之后总的财政收入没有减少,只是切分蛋糕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前博物馆可以有一些创收和经营,收入所得一部分上交,一部分补贴业务费用,自主性更强;现在相当于所有的财政都是预算管理,博物馆没有‘私房钱’了。”
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第一批实现免费开放的重点博物馆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国家财政对其门票收入实行全额补贴,每年约2170万元;同时补贴上海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营运、管理成本支出,数额为博物馆年度运营费用(含事业费、人头费)的25%,约每年2700万元。”换言之,“免费时代”的上海博物馆每年将额外获得国家财政提供的专项补贴近5000万元。具体配额上,中央财政全额支撑门票收入;对于因免费引起的运营经费的增加部分,中央财政占20%,上海财政占80%。不过,上海博物馆文物商店的经营效益也很好,这可能是其他博物馆所欠缺的。
不过各个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一样。据陈浩介绍,他们早在2004年免费开放时,省里给了120万元门票补助,2008年全国免费开放后,中央通过省里拨款130多万免费开放的门票补助,加起来每年给的总的门票补助在300万元左右,不过相对8000万元的年运营经费而言,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陈浩说,“浙江省博物馆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央每年会给一笔财政经费,这部分数额比较大,在开展事业方面,主要靠中央这块为主,不过这部分跟免费开放补贴没有关系。”
相对上海和浙江这些省级博物馆,一些地方博物馆的日子未必就能这么好过。
据伍显军介绍,温州博物馆在实行免费开放之后,中央财政划拨的免费开放专项补贴每年只有固定的100多万元,除却其馆内极其有限的服务性创收项目外,其余都由地方财政支撑。
“近两年来,随着温州全市经济的不景气,政策收紧了,财政审批更严格了,经费也逐年紧张起来。”伍显军说,“这两年我们都没有引进高规格的大型展览。比如前段时间在杭州举办的敦煌文物展,这种展览很贵,需要200万元。像这种200万元的大型展览,我们一般要申请专项,但现在肯定更难批了。”
而据谢定伟介绍,举办一场类似莫奈展的展览,其成本非常昂贵,具体构成包括上百万欧元的借展费、上百万元人民币的保险费和通过四家货机空运的高额运输费,除了这三块最大头的支出,还有场地搭建、硬件设施、安保设施等的高额花销。
“这样一场高成本的展览,如果全部依靠政府的财政经费来支撑,将是很大的一块支出。偶尔举办一两次这么高端的展览可以,否则恐怕连财政也难吃得消。比如,中华艺术宫开幕的时候可以办一次大展,但是一年能办几次这样顶级的展览?”谢定伟说。
“上海博物馆的情况比较特殊,它自己有很多很好的藏品,可以跟其他博物馆换展,所以它举办了很多好展览,但它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它的展品必须跟国外别的博物馆的调性相一致,对方博物馆要能够展示它的藏品。但是像一些小地方、小城市的博物馆,它本身没什么展品,又没有费用办高端的展览,即便是免费开放,它意义也不是很大。”
“最重要的是它有没有东西可展,政府的免费开放能解决百姓免费进去看展,但是它不能解决一个博物馆是否有好的展览,好的展览是要有经费支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由政府包办合适么,需不需要市场化运作和市场的培育,鼓励老百姓进行文化方面的消费?”谢定伟说。
上海笔墨博物馆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博物馆,并非在国家要求的免费开放之列,但它从2008年9月份创办之初就加入了免费开放的行列,其运营状况也反映了当下博物馆的一种生态。
据该博物馆的负责人汪凡介绍,上海笔墨博物馆的年运营经费在100多万元,资金构成包括政府的民办博物馆的扶持资金和其托管企业的补助两部分。年客流量在7万-8万之间(2010年世博会那年突破10万元),年举办展览数8-10个,凭借福州路文化街这一良好的地理区位和国家级非遗这块金字招牌,该博物馆成为上海民办博物馆中发展得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我们的经费也是紧张的,刚够维持运转。”汪凡说。曾经有华裔游客参观完笔墨博物馆后向汪凡建议,为什么不采取自愿捐助门票的形式,这种建议制门票在国外一些博物馆很常见。但是汪凡认为,上海笔墨博物馆既是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国家非遗展示中心。2010年世博会之后,上级鼓励所有具备免费开放条件的博物馆尽量免费开放,这就更不应该收费了。
中国还存在数量众多的县级博物馆。据宋向光介绍,很多县级博物馆是由原来的文管所变更而来,更像文物管理和保护机构,它们自身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它们的基础设施、人员状况、业务结构都跟博物馆差得比较远,财政状况也不是很好,通常只需要把藏品看管好,不丢不坏,对于策展水平要求不高。”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