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之后,“文产”接盘?
很多人说,未来的投资热点,一定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与重构的传统产业领域,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在众多领域中,以创新与创意为核心,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具有塑造时代风格、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化产业领域,会是率先被“互联网化”和“金融化”的产业领域。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号召;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确立“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3年以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扶持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频繁颁布: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等众多重要论述;12月,规模200亿元的“国家艺术基金”成立,2014年5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章程(试行)》颁布;201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与此同时,文化部、央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不仅比四年前的“《意见》”,更落地、更具体、措施更详细,最为关键的是,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产业”?!
首先,是“内需”。中国是举世无双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而庞大的文化艺术资产,以及强大的现当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力,积淀与积攒了至为可观的产业力量。一方面,这些文化艺术资产需要“盘活”,需要一个出口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释放出它所积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成为关键因素,而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创意力和创新力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中。同时,事实证明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往往聚集在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其次,是“外需”。中国经过高速的经济发展,财富暴涨的同时,国民文化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在国际上声誉上,中国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声音,需要有力的“国家形象”。从不久前,习主席欧洲之行的众多言论,就可以看出高层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殷切期望与迫切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未来中国的“国家战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