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嫁给”金融
在文化产业诸多分支中,艺术品产业是创作积淀最为丰厚,产业链最为简单,交易最为灵活的业态分支。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件指导下,2009年“艺术金融产业”以厚积薄发的态势迅猛发展起来。
艺术金融,是将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以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方式。其主要形式有:1、艺术品产权交易;2、艺术基金;3、艺术银行与信托;4、艺术品按揭与抵押;5、艺术品租赁等。目前占市场主流的是证券化的艺术品产权交易和私募化的艺术基金。
为什么金融会“爱”上艺术?——首先是“投资环境变了”,股市不景气、房产增幅停滞,除了股市、房产,艺术品是最安全的投资避险工具,大量热钱与财富人群涌进艺术品市场。其次是“参与群体变了”,收藏变成投资,买艺术品和煤老板买楼没有区别。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传统藏家,而是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中国真正意义的藏家本来就微乎其微,新的财富阶层又把仅存的行家挤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货全卖掉了,也就出局了。传统收藏群体加速衰减,注重投资效益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资本大佬和热钱已成为市场主角。
为什么艺术要“嫁”给金融?——艺术品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职业藏家退出了,资本大佬只玩“大的”,艺术品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市场成了“寡头市场”。而艺术金融化至少有两大好处:第一,大大降低了艺术的参与门槛,投资者投资与交易的是艺术品资产的金融份额,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艺术金融从真正意义上让艺术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第二,艺术市场引入了“互联网思维”,加快了平台化发展。互联网化后,在传统画廊(一级市场)、拍卖公司(二级市场)之上,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交易平台。这个平台的规则是互联网化的,即:线上终端、自由买卖、大数据系统管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评估定价机制,而且“鼠标说了算”的机制,使整个交易过程更透明、更公正。从这个角度说,艺术金融是互联网思维在艺术产业上的落地与实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