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老汉斯的脚步
0条评论 2014-05-27 11:26:06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作者:译/朱静

戴汉志和艾未未在中国艺术文件仓库

戴汉志和艾未未在中国艺术文件仓库

2014年5月23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不仅将我们带回了中国当代艺术那充满理想主义和草莽生命力的90年代。

据悉,此次展览将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至8月10日,随后将移至鹿特丹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Witte de Wit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于9月4日至2015年1月4日期间进行展出。

戴汉志(Hans van Dijk)来自荷兰,1986年前往南京大学学习中文,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人物。2002年,戴汉志逝世于北京。他所留下的遗产是丰富的档案照片、信件、书籍、目录和杂志,这些材料记录了他的生活以及他在中国新兴的艺术领域内的工作。同时,戴汉志还致力于为1880年至1980年间的中国艺术家编纂索引——这些艺术家的人数总和加起来超过5000人。

戴汉志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享有盛名,曾周游中国各地,与当代艺术家们会面。艺术家们寄给他自己作品的照片,并与他通过信函讨论自己作品的想法。戴汉志早期的成就之一便是首次在欧洲举办了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展”(China Avant-Garde),1993年在柏林世界文化宫(Hausder Kulturen der Welt)展出,参展艺术家包括丁乙、耿建翌、方力钧、张培力、王广义和黄永砯。

1994年,戴汉志在北京创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公司(New Amsterdam Art Consultancy),意在向西方的策展人、藏家及学者介绍中国艺术家,同时也在北京的各个临时地点策划并举办展览。1999年,他与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公司的赞助人比利时人傅郎克(Frank Uytterhaegen),以及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一起创办了中国艺术文件仓库(China Art Archive and Warehouse),将与中国现当代艺术有关的图像、书籍、目录、杂志及信件集于一隅。香港的亚洲艺术文献库(AAA)已将戴汉志档案收录其中,这也是艺术界的珍贵宝藏。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Tinari)说:“戴汉志是北京艺术圈的一个传奇。时至今日,Hans Ulrich Obrist——伦敦蛇形湖美术馆(Serpentine Galleries)的副馆长,一直被称为‘小汉斯’,那是因为戴汉志才是‘老汉斯’。”此次展览“是戴汉志生前未完成的事业,他生前整理了一份中国艺术家索引,把所有人的名字都写在卡片上。这是一把开启所有艺术之门的钥匙,就如同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百科宫殿’一样。”

展览的策展人Marianne Brouwer就如同一位侦探,通过缜密的工作才发现了戴汉志的艺术家索引。“每个人都在谈论这5000个名字。亚洲艺术文献库刚刚完成了戴汉志档案的数字化收录。我问他们在档案中收录了多少艺术家的名字,他们回答说有480个。” Brouwer知道戴汉志通常晚上在卡片上进行记录,白天再把卡片上的内容输入电脑。在一位荷兰朋友的帮助下,她拿到了硬盘里的内容,并且揭开了这一未解之谜。Brouwer表示,北京与鹿特丹的两场展览会有所不同。“在荷兰,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戴汉志或者知道他在中国做了什么,因此在艺术史上这一段空白需要填补。”

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馆长Defne Ayas说:“我意识到(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在其24年的历史中只同一位中国艺术家进行过合作——艺术理论家Daniel Buren曾于1994年邀请已故艺术家陈箴前来合作。2012年,我们改变了这一现状,举办了中国艺术家邱志杰的个展‘蓝图’(Blueprints)。因此,当Marianne Brouwer和我们商讨她的研究和展览计划时,我们马上同意了… …我们邀请了5位与戴汉志关系密切的艺术家成立了委员会,包括中国艺术家郑国谷、丁乙、张培力、王兴伟等。同时还将展示来自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相关展品和档案资料。”

除了两个展览,尤伦斯和魏特德维茨还将共同出版相关书籍,其他关于戴汉志的活动和会议也会陆续举办。“我们正致力于展览结束后在欧洲成立一个基金会,” Ayas说,“这是一种回报的方式,并能为展览创造一种新的意义。”这也同戴汉志的精神一脉相承。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