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永砅是中国先锋艺术运动中最激进的成员之一。1980年代,他向社会现实主义和学院主义发出挑战,创作过一系列在当时引发争议的作品。比如他将一本西方现代艺术史和一本中国古典艺术史一起放进洗衣机里,搅拌滚动两分钟。还有一次著名的行动是他在展览之后把所有的作品一把火烧掉了,并用石灰在焚烧现场写下:“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艺术上,邱志杰和黄永砅有着某种省思上的共性,两个人的生活背景也比较相像。他们都是福建人,都曾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黄永砅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浙美油画系,毕业后曾到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应聘教师。虽然后来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妻子沈远留在了福建师大工作。而邱志杰是在黄永砅毕业后的第6年即1988年,考入了浙美版画系,此前他曾跟随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李豫闽老师(现任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学习绘画;再者,他们两位是中国艺术家中读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最多,并受其影响最深的两位。黄永砅在1984年离开浙美后,花了非常多的精力读维特根斯坦。十年之后,邱志杰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跟着陈嘉映老师(当时的北大哲学系教授)逐字苦读了一年。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此次费尽周折也要把两个人约到一起做采访的原因。
黄永砅不擅言谈,他不愿意讲别人,更不想讲自己。“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同样读维特根斯坦的邱志杰大概比较能够理解他,但是对想要从艺术家口中得出关于他作品阐释的我们来说,非常头疼。
黄永砅是我遇到过的所有艺术家中最难采访的一位。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都持虚无主义态度,他们喜欢用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的方式来表白:“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要么就是巴枯宁(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йчБакунин):“破坏就是创造”。不过,黄永砅所表现出来的处世方式倒与他的艺术相当吻合。可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理解他的人太少了,他的艺术在当时太前卫了。当罗中立还在画油画《父亲》的时候,黄永砅的毕业作品已经不用画笔,而是用工业喷枪了。所以毕业后他到福建师大应聘教师失败了,他错误地估计了当时院领导能够接受的尺度。
朋友们都称黄永砅为“黄老邪”,因为他太怪了!不上网、不看电视、没有微信,也不发微博。去年8月,有朋友看见他还在使用诺基亚老款蓝屏手机,跟我说我还不信。没想到此次亲见,也觉得老子的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意味深长啊!这世上,竟然真的有人住在巴黎卢浮宫对面9年却从来没有进去过,那个人就是黄永砅。
黄永砅,《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书籍、纸浆、玻璃、木箱,尺寸可变, 1987年
3
虽然黄永砅和邱志杰在艺术上的“道”基本一致,但在理论体系和形式上却有着极大差别。黄永砅的处世之道更接近道家始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而邱志杰则发扬了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的逍遥无待。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回忆说:“当年读书的时候,很少看到黄永砅,后来才知道他一直在房间里埋头学习冷抽象,并系统研究老子的理论。”而真的也有记者问过邱志杰:“如果只能拥有一本书,你会选哪本?”他说:“《庄子》。”
2008年,邱志杰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做过展览《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他将历史文献和装置作品交叉并用,希望用艺术的语言给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注入一支庄子的镇静剂。他说:“自由开放的世界观、对豁达人生境界的追寻从来都是我们的镇静剂。如果人人都像庄子那样把成败得失看得很淡,就好办了。”
他用艺术对自杀者进行心理干预,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写下血书“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希望用无厘头的话把人从钻牛角尖的情绪中钩出来;他在浙江安吉成立了一个竹编工作室,为了养活那些篾匠和竹编手艺人,不让他们的传统手艺失传;他带领学生们到“中国特色”的理想国华西村做艺术调查,指导大家将在这里见识到的各种荒诞奇观和恐怖现实用艺术的方式呈现,排练成史诗般的《理想国2:华西村》。
我们都喜欢称邱志杰为“邱师兄”,不是因为真的和他是校友,他的学生们也都这样叫他。每年毕业季,我们做杂志搜集选题资料的时候,会看到网上流传这样一篇文章——2011年邱志杰《给美院毕业生的一封信》,其中一段是:“世间本无师徒,只有程度不同的弟子。我们的关系不是老师和学生,而是师兄弟。我只不过比你们早上路若干年,或许多一点经验而已。我们共同拥有的真正的老师是传统、现实和可能性。”做邱志杰的学生,精神上特别幸福,但也要接受拼命学习这种体力上的考验。采访当天和邱志杰一起到福建师大听了他的讲座,3小时讲座加上40分钟提问时间,这样的强度对于“邱师兄”来说,是“正常”且“经常”的。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说过:“我用消耗来滋养自己。”2009年,邱志杰将“你要用消耗来滋养自己”写进了《给邱家瓦的信》中。从2003年到国美教书,他总结出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如果这节课要研究10位艺术家,我会把他们分给5个学生,这样每个人可以成为两个人的专家,上课的时候一一上台讲,而我坐在下面听。我的收获最大,因为我的基础比他们都好。”他用消耗滋养自己。所以,如果我把每一次采访和写作都当成学习与收获,那便是“邱师兄”教会的。
邱志杰,《给邱家瓦的信:你要用消耗来滋养自己》,纸上水墨, 190 x500厘米, 2009年
邱志杰师生,《理想国2:华西村》,多媒体表演, 2011年
编辑: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