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兴涛:雕塑是不断被追认的结果
0条评论 2014-06-17 16:17:26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崔付利


99艺术网:从前面提到的“真实的赝品”,再到之前的“在”、“咏物”、“物语”,以及刚刚提到的羊磴项目,您的作品一直没有绕开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羊磴项目并没有进入传播体系,但它已经悄然、真实地发生,尽管作品和现实的关系是比较隐性,不易被发现的。

焦兴涛:用一句话说就是希望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艺术和生活本就不是隔离的。艺术既不反映生活也不来自生活,艺术即生活,艺术不是无用之用,哪怕一件雕塑被工人踩着调试了下灯光,这是我希望看到的状态。它本身就已经存在,它的存在就是现实本身,而不是真实的赝品或赝品的真实表现了现实,它更不是现实的参照物。这些问题我觉得没有想太清楚,我觉得有时候没想清楚有好处。

99艺术网: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焦兴涛:就是要屁股决定脑袋!因为脑袋受制于概念,但是屁股不会。我觉得冲动有时候还对,冲动产生的一些东西是概念无法完全阐释的,它甚至更给我提供一些新的经验。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品都会让你感觉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但艾未未作为一个艺术现象为什么如此不同?显然单单从观念艺术的方式,来具体谈论他作品的视觉、形式、材料完全是细枝末节,最主要的是他的工作独立于现有的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体系之外。

99艺术网:您早期《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比较偏重传统元素的表达,大都以传统古典形象为主题,您认为未来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之间会是怎样一种关系?

焦兴涛:这是中国艺术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关于《金属焊接》,那时还没有真正思考传统以及传统文化,当时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意义和符号,或者说当时的一种需求。今天这个问题同样如此,全国美展大多是什么题材?最容易得奖的便是古典题材,什么屈原、司马迁、左宗棠这都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些都是比较政治正确的题材。那个时候,选择这种政治正确的题材是大势所趋,有一年我的《金属焊接》就因这种题材在全国美展获了奖,按说这会鼓励我继续做下去。可忽然发现,问题和困境开始出现,我到底对传统符号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还是对金属焊接这种雕塑语言和创作状态更感兴趣,或者是二者之间的转译和结合。最后,我发现其实我对传统符号不感兴趣,对文化本身的诠释太简单了,虽然金属焊接在当时中国雕塑界很少见到,但我发现这也是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它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既然金属焊接是一种手段利用,那无论是翻模还是现成品的使用也都是手段罢了,它并不是语言本身的组成部分。后来,我将金属焊接的戏剧人物中的绫罗绸缎全部去掉,只剩下焊接形成的框架,如果符号的概念做到这种程度,焊接的趣味也就只能这样了。所以,最后我只能将两者全部放弃,因为我发现这样走下去是行不通的,

99艺术网:在文章中曾经看过《金属焊接》系列是如何一步步过渡过来的。

焦兴涛:当我将焊接和传统做到这步我还能做什么,我只能寻找新的方向, 2012年我在北京的个展既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开始思考新的开始和探索的起点,羊磴项目也是从2012年开始的。当时,我在北京看了一些雕塑展,感觉展览的名字和形式很夸张,或许只有在北京才会这么做。

个人觉得2008年对当代雕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转折点,2008年可谓对纯粹视觉化追求的戛然而止。在这之前,视觉化追求绝对是一种主要导向,大家都在努力将视觉效果或视觉刺激走到极致,其实这和绘画想要追求的效果并无差别。2008年之后一批艺术家逐渐离开视觉,开始展开对材料的尝试和研究,他们借助的资源大都以物派和意大利贫困艺术为主索。从08年到12年,这种借助物派和贫困艺术的现象成为一种主流,但我觉得这只是对以往视觉化追求的暂时反动,甚至可以说有些矫枉过正。做这样的尝试非常有必要,但它不能代表中国当代雕塑全部的发展可能,当代雕塑未来一定会转向,但如何转向谁也不能确认,如同股票一样,是无法预测的。

恰巧“溪山清远”展也是2012年的事情,我看了这个展览,发现作品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我突然发现我早期的焊接作品完全可以参加这个展览。有没有一种传统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不是有所谓的中国性存在或东方精神存在?我当时也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这些真的存在,我觉得在1949年之后它绝对不会出现在城市里。它可能在乡野中沉淀为某种日常和习惯,如果它真的存在,我觉得它只会在那里,当然也有可能它本身就不存在。我觉得在今天全球化、过度商业包装化的时代,要想真正寻找传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中国有句古话“礼失求诸野”,当时我就萌发了一种想法,我觉得我不能再在天上飘着,而是需要做一些贴地爬行的事情,这两者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99艺术网:羊磴项目和您考虑的传统还是有关系的?

焦兴涛:有关系。我最早的目的就是想“礼失求诸野”,我很想尝试这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如果“礼”真的在那里,我能否和它发生一种关系。当时我也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后来项目实施中很多东西在不断变化,初衷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我觉得艺术用一种“协商”的方式是否可能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很难讲,我们在那做了一些看似极端的事情,也可以 “日常的方式”进入,大家都觉得这和他们的生活没什么两样,只要觉得你的东西有意思,价格又实惠,他们就会形成一种日常买卖行为。我觉得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在那里一点一滴生长起来的,艺术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反过来讲,艺术也提供一种经验,或许艾未未是用了一种对抗的方式,他是极具个人化、英雄主义色彩的,而我们则是一种协商的经验和方式,“润物细无声”的一种生长方式。或许这可以产生一些东西。

99艺术网:我们很难去概括和界定传统,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实体和真实存在,这种日常和习惯可能就是传统的一部分,这要看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认知基于什么层面。

焦兴涛:我现在没法定义它是否是传统的一部分,但它可以做很多经验之外的事情。去年,崔灿灿提出“事件艺术”的说法,我觉得他提的有一些道理在里边,“事件”的目的是着用于传播体系,我们做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不积极传播的事件。所有这些都是进入生活日常的事件。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艺术家在讨论时,都会发现有一种不一样的状态在那里,他们觉得日常的生活中一成不变的一举一动,可能因为某句话、某首歌或某个突发事件所打断,它有可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艺术,只是需要你训练到能赋予这个被打断的东西以合适的形状,我觉得大家能获得这样一种创作状态很不容易。羊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寻找一种可能性,生活日常一旦被中断其实就具有某种潜在的艺术形式,艺术家要做的恰恰正是这个部分。艺术家的观念随时在产生、流转,这种状态非常好,因为超越了现有生产体系之外时会发现很多东西,这不仅仅是画一件什么风格的作品。发现在现有的生产体系之外,还可以这样来做艺术,是令人惊喜和愉快的

99艺术网:随着3D打印技术发展和虚拟空间的逐渐形成,当代雕塑转向是否会走向一种更虚无的状态?

焦兴涛:我们讨论当代雕塑的转型、方向,这都是一些比较宏观的叙事方式,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之前曾经有人表示他只会关心进入艺术史的人和事,其实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艺术发展、社会发展一定有“显”和“隐”的部分,一旦艺术中“显”的部分成为主流,立即就会出现一批拥护者和学习者,但下面“隐”的部分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但我们在叙事时舍弃了“隐”的部分而只关注了“显”,好像它就是艺术发展中一种显学的方向。但这种“显”很难判断,当代雕塑该何去何从?作为一个艺术家根本不用考虑这些,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走自己的路,至于“隐”和“显”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不管“隐”还是“显”,只要你作出了这种尝试,它本身就是当代雕塑发展的一部分。这两者此消彼涨,我们无法去判断,但我们可以围绕当代雕塑新的可能性去探索和尝试,这还是有可能的。

编辑:陈伟静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