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空无一物 Pt. 2
0条评论 2014-06-30 09:23:09 来源:artspy艺术眼 作者:董锐蛟编译

阿布拉莫维奇

阿布拉莫维奇
 

艺术家经过我身边数次。她看起来非常平静,长发扎成一束,面带微笑。

我有幸被阿布拉莫维奇的合作者Lynsey Peisinger 挑中,站在墙前。“停在这里,越久越好。”她低语道。随后她丢下了我,我面对着墙壁,如同某种训诫。

我决定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身体之上。我过去曾经会冥想,某种程度上,这种经历很相似。令人惊奇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完全孤立的状态,尽管我身边有很多的人。我能感受到这种经历的力量,尽管我忍不住还是怀疑我到底有没有完全按照规则来做。

过了一段时间后(5分钟?20分钟?我不知道),我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而几乎所有人都还站着不动。这比之前所有人像僵尸一样跟着艺术家要明晰了不少。一些助手开始分发小镜子,执导参与者用其来倒退行走。我的心思却被阿布拉莫维奇和蛇形画廊联合总监Julia Peyton-Jones手牵手像女学生一样行走的画面所勾走了。没有明确禁止交谈,但是大家都安静,偶尔小声交换几个单词。

当我终于决定要离开时,阿布拉莫维奇正在和一个女人用极其缓慢的速度行走,鼓励她做同样的事情。有人在哭泣;其余看上去非常疲倦地坐在地上。

我感到一种平静,比我进来时还要平静。我们在画廊中和陌生人度过的时间使得我们能够目光接触,创造了一种纠缠,也使得我们在离开时能够相视一笑。这对于伦敦人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成就。我聊过的人也有相似感觉:一种放松和平静的感觉。我注意到他们几乎有点晕眩,无法完全说出他们的感受。

然而,按照艺术家的一贯风格,《512小时》是极好预测的。如果没有她的个人魅力和自我意识,这个作品会行得通吗?有人会说这是即兴的力量,但这个表演的确缺乏一个结构。阿布拉莫维奇试图将这个作品塑造为“没有任何客体,完全在于表演者和公共之间”,这是非常有野心,也非常有风险的。我喜欢其中的简约,但是当我走出画廊时,我仍旧满腹疑问:《512小时》对公众有足够的关注,甚至能够唤回阿布拉莫维奇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了吗?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